“荆州城公子三求计”是《三国演义》里的著名故事,说的是刘表长子刘琦受到继母蔡夫人嫉恨,其党羽蔡瑁、张允等势力很大,刘琦深感有性命之忧,于是向刘备求救。
刘备让他去问诸葛亮,但诸葛亮以不便参与家事为理由一再回绝。最后诸葛亮被刘琦请上高楼,见确实没有外人,诸葛亮才说“已有良策”,并以春秋时晋国申生、重耳之事为例,建议他趁江夏遭孙权新破、无人镇守之际,向刘表请求领兵前往镇守,方可避开萧墙之祸。刘琦感悟后依从此计,出任江夏太守,最终得以身家平安。
上述故事出自真实的历史,在《三国志》《后汉书》里都有记载。
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是诸葛亮很不愿意介入刘琦的家庭纠纷,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勉强出了个主意,使刘琦转危为安,满心欢喜地赴江夏上任去了。但是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这个计策是诸葛亮被逼无奈、急中生智想出来的,还是早有预谋和刘备事先策划安排的呢?《三国志》载:“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刘琦已经求助了好几次,诸葛亮虽然频频拒绝,但绝不会没有想法。他是刘备的心腹谋士,两人“情好日密”,如鱼得水,几乎是无话不谈。因此,鼓动刘琦去镇守江夏的主意,刘备应该知道而且表示赞同,诸葛亮才会将之告诉刘琦。
△诸葛亮影视形象。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其次,刘琦离开荆州治所襄阳去镇守江夏,这件事对刘备集团有没有好处?如果有的话,这个好处有多大?答案显而易见,诸葛亮是辅佐刘备的军师,他给刘琦出的主意必须首先符合刘备的利益。当时正值建安十三年(208)夏,曹操平定北方后即将南征,刘表病重活不了多久,荆州的军政势力裂为两派,分别支持刘琦与刘琮。这一矛盾日益激化,其演变的走势会影响刘备集团的安危去就。
此时恰逢重镇江夏郡的长官出现空缺,对刘备来说,让刘琦远走夏口,显然要比留在襄阳更为有利,这与《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有密切关联。
诸葛亮当初为刘备策划的发展步骤是先取荆州,再夺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可刘表是朝廷任命的荆州牧,得到州内各界拥护,又在刘备落难时予以收容,所以当他在世的时候,刘备是不能起兵夺取荆州的,否则就是恩将仇报,会遭受舆论谴责,丧失州内官员与士民的支持。况且刘表对他早有戒心和防备,也很难得逞。
刘备占据荆州的计划只能在刘表病故、政局出现动荡时伺机实现,如果这时刘琦在州治襄阳,刘备必须拥护他来继位,自己充当保驾的帮手而做不了荆州之主。如同赤壁之战后,刘备上奏朝廷“表琦为荆州刺史”。若是刘琦远赴江夏,那么刘表死后刘备到襄阳夺权就可以放开手脚,只需对付刘琮和蔡氏党羽,从而把荆州大权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刘琦来说,出任江夏太守虽然躲开了政敌的迫害,但刘表去世时他不在身边,继位之事容易被蔡氏党羽操纵,因而注定了夺嫡斗争的失败。据传当年秦始皇出巡时死在沙丘,临终前要传位给远在北边的长子扶苏,却被赵高、李斯篡改遗诏,另立随行的少子胡亥即位。熟读经史的诸葛亮很可能了解这个典故,他的建议让刘琦得以避祸,却失去了从刘表手中接班的机会。
由于上述缘故,诸葛亮的这条计策也符合蔡氏家族的心意,所以刘琦的请求没有遭到他们反对,得以顺利通过。刘琦虽然不得宠,但身为长子,“性慈孝”,又有一帮文武官员的支持,并非完全没有继位的可能。后来刘表病危,刘琦赶回来探视,“瑁、允恐琦见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于是他们拒绝刘琦进门,并且逼迫他返回江夏,这就表明了蔡氏党羽的担心。
刘琮继位后派使者到江夏,把刘表的威武侯印绶交给刘琦,传达说由他掌握荆州统治权力,刘琦来继承父亲的封邑和爵位。远赴江夏的计策虽能确保刘琦平安,但也含有对他继位不利的因素,而对刘备只有好处。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诸葛亮再三推托,不肯轻易告诉刘琦,用的是欲擒故纵的手法,吊起他的胃口,使其不会怀疑此计别有用心。
△刘备影视形象。图片来源:新版《三国》剧照
再次,让刘琦出镇江夏的计谋,是否为刘备留下一条保底和逃难的退路?《隆中对》的策略是联合孙权来抵抗曹兵,可当时刘表与东吴相互仇杀,刘备不能直接派人和孙吴联络。夏口是荆、扬两州交界的交通枢纽,为长江、汉水合流之处,又有鹦鹉洲伫立江心,使大江至此分流,两侧的水道变窄,是控制长江船只航行往来的要冲。当初甘宁率部下离开刘表去投奔孙权,就是在那里被黄祖拦截。
试想若是刘琦没有去戍守江夏,这座重镇很可能被蔡氏集团掌握,刘琮投降曹操后,也会归于曹操集团,从而断绝了刘备与孙权来往联系的可能。刘备后来在当阳兵败,几乎是全军覆没。渡过汉水后,“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这才摆脱了险境。
如果没有刘琦的接应和安顿,刘备等人岂不成了无处容身的丧家之犬?后来诸葛亮到柴桑与孙权协商合作抗曹,刘琦的万余兵马和江夏重镇就成了谈判的重要资本。孙权询问刘备还有什么力量和他一起抗曹?诸葛亮回答:“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要知道周瑜率领出征的军队也不过三万人,这就显出刘琦江夏万余兵马的可贵。
若非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刘备此时兵微将寡,只能像当初投奔袁绍、刘表那样依附于孙权,成为听从号令的下级,而不是平等合作的盟友,这样就无法在胜利后分疆裂土,获得荆州的一席之地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难道诸葛亮在当时已经预料到当阳兵败,着手为刘备铺设安身的退路了吗?非也,这应该只是他应对复杂情况的多项方案之一。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是在建安十二年(207),这时曹操已消灭了袁氏兄弟,统一北方后即将南征,诸葛亮对上述形势了然于胸。“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为此他建议刘备抓紧扩充军队,命令没有户籍的游民必须登记造册,从中征发兵丁。“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刘备扩军后的数量有多少,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可是提到他从樊城撤退时自己带领步卒主力南下,另派关羽率战船数百艘沿汉水至江陵。
刘备败走夏口之后,“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估计他在长坂兵败前身边的步卒至少得有万余人,合计关羽的军队共约两万人。凭借这些兵马在新野、樊城当然抵挡不住曹操的大军,诸葛亮必须筹划出借助其他力量防御强敌入侵的方案。虽然很难对此后的形势发展做出精确预判,但是他可以设想出战局演变的几种可能性,并提前做好应对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