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莎九年前勇选王楚钦,初混双搭档开启传奇征途
孙颖莎第一次见王楚钦是在省队集训,乒乓球馆子里灰尘飞扬,刘国梁站在远处打哈欠。那天晚上,别的队员都早早走人,只有莎莎和几个小将还试着磨合新配对。小王当时个子没现在高,头发有点乱,拿着球拍扣在桌子上发呆。孙颖莎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说,走吧,咱俩试试混双,你别怕输,咱一起扛。
刚开始,很多人不看好这对新组合。那年混双互选还是当面选的,不像后来拿纸条抽签。教练组给的建议是,她完全可以挑个“成名”的搭档,稳稳上分。可莎莎偏不。她看着王楚钦的眼神透着股倔劲儿,教练跟在一旁抿着嘴乐,摇头说小姑娘还挺大胆。
据老队医回忆,那天俩人试打到很晚,边上顾不上收拾水瓶和球袋,灯光下王楚钦跳脚说,“实诚点儿行不行,你别老飘!”孙颖莎抿嘴一乐,回头就来一记弧圈,把球打到王楚钦脚边。场边俩老球迷窃窃私语:“这丫头,没准真能带着小王崭露头角。”
孙颖莎选王楚钦,更多是看中“可成长”这股子势头。俩人年龄差不多,说话打闹没隔阂——南方娃碰上个东北小子,语言掺着方言,混着“嘎哈去啊”“有啥事别怂~”的。莎莎家住离球馆不远,王楚钦有时训练累,一起去周边的小面馆搓饭。面馆老板娘后来也成了铁粉,总说:“这双小孩以后能闹出点名堂。”
那会儿王楚钦名气确实还没起来,球迷记不住他。孙颖莎身边的人问,为什么不找个更有把握的?她摊手回道:这么早定局,不新鲜。要是能带出个新搭档,才有成就感嘛。俩人训练时一度吵过,孙颖莎急脾气,经常嫌王楚钦动作慢,王楚钦窝脾气,默默加练,然后用接连几个快爆拉球堵回嘴。饭堂里有同组运动员打趣:“莎莎,你得管得住小王,不然比赛吵起来咋整!”孙颖莎翻个白眼,“不闹不热闹。”
时间过得飞快。2017年第一回合配对,各种失误,输过也闹过。有回出征外地比赛,王楚钦丢了球拍,车上翻个底朝天,最后竟然在赛场后门的破沙发垫底下捞出来。半夜俩人到小卖部买可乐,买一送一的气泡水分在塑料袋里发出吱吱声,“走,咱明天一定能进半决赛!”小王比了个拳头。
教练批评过,说差点意思。孙颖莎不改,还是护短。她坚持自己的选择,也愿意用比赛去证明。球馆里的场地管理员有段时间琢磨,小两口吵架那种你一句我一句,嘴巴快过拍子。
后来有了点名气,配合也明显流畅起来。王楚钦的速度上来了,孙颖莎的反应更快了。他们身后突然多了好几位“球迷大叔”,平常下训练班路上总能看到几个老哥扛着烧麦进门,说是给俩孩子补营养。莎莎有次腿抽筋,王楚钦就抻着她往门口拖,嘴里叨叨,“你少吃辣,回头又疼。”
2019年,首次拿下全国混双冠军。场边一位老记者掏出手绢擦汗,事后嚷嚷:“孙颖莎这是赌对了!”其实他们平时输球也多,但一遇到关键分,双打时俩人能自动对眼色。有人说,是信任;也有人感觉更像是种默契。后来再大一点的赛场上,王楚钦越打越放得开,偶尔摔球拍,孙颖莎就过去一通数落:“别整虚的,拿稳了。”
两人之间有荤有素,有回冬天训练,王楚钦发高烧,孙颖莎带着姜汤跑去医务室。队医一看,“你这是带搭档呢还是带老弟?”她嘿嘿一乐,“两码事儿。”外头冷风咆哮,莎莎裹着棉服给王楚钦递毛巾,说“撑住,哥们儿。”
粉丝圈里出现了“天选混双”这个梗,有人给俩人P了张“夫妻相”图,发到群里笑成一片。球迷里有个小伙子,每场球都举着块写着“莎莎快打”“小王我挺你”纸板。还有一回,俩人刚赢决赛,场馆有个小孩儿偷偷跑上来递巧克力,说希望他们永远搭档。
这么多年,有人感慨,混双就像拉锯战,搭档再牛也可能一夜输光。可孙颖莎和王楚钦偏不。“八年”这词儿在队里传成段子,有的老人说,这两孩子要是能一直带下去,估计还能整新活。最近一次接受采访,孙颖莎还打趣:“他还欠我一顿牛肉面。”王楚钦露出坏笑:“等下次拿冠军就请。”
球馆外,斑驳的围墙上贴着几张泛黄的旧海报,角落里一只橘猫瞅着小电动车打呵欠。孙颖莎搂着装满球拍的袋子,王楚钦在后边递饮料。天慢慢黑了,隔壁小超市的收音机正播着最新的乐坛热榜。两个人拌嘴、抢球包、笑着归队。又一天的训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