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遭台风重创,美日盟友为何冷眼旁观?

 103    |      2025-08-12 05:55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说实话,把我给看懵了。菲律宾那边被台风搞得一塌糊涂,600多万老百姓遭了殃,34条人命没了,193个城镇直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按理说这么大的事儿,那些平时跟菲律宾称兄道弟的“盟友”们,应该第一时间伸把手吧?

结果呢?马科斯总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打电话求援,换来的却是一盆盆冷水。这事儿真的让人看不懂,咋回事呢?

台风来了,“兄弟”们都哪儿去了?

说起这次的灾情,那真是惨得没法看。三个台风“韦帕”“范斯高”“竹节草”,就像商量好了似的,抱团往菲律宾那儿冲。还带上了西南季风当帮凶,这一搞,首都马尼拉瞬间变成了水城。

我在新闻里看到那些画面,洪水都齐胸高了,老百姓抱着个塑料盆,拖家带口地往外跑。那个塑料盆,就是他们全部的“诺亚方舟”了。你说这得多绝望?

马科斯这会儿心里肯定比谁都急。重建要钱,救灾要物资,这么大一张账单,总得有人买单吧?他第一反应就是翻开自己的“朋友圈”,想着那些平时军演时肩并肩、峰会上称兄道弟的“铁哥们”,总该在这节骨眼上拉兄弟一把吧?

毕竟这一年多来,马科斯可没少在这些“盟友”身上下血本。他觉得,自己用国家利益做的这些外交投资,总该到分红的时候了吧?

最贵的“朋友”,最抠的援助

结果账本一翻,这回报率低得让人想哭。

先说美国这个“大哥”。全球第一强国,家底厚得流油,马科斯政府为了抱紧这条大腿,一口气给美军开了九个军事基地,这差不多等于把家门钥匙都递给人家了。

现在家里遭了灾,这位“大哥”怎么表示的?通过联合国机构,给了20几万美元。

我算了一下,20几万美元分到600多万灾民头上,每人能分到几毛钱?够买包方便面不?更讽刺的是,美军在南海随便开艘军舰出去溜达一圈,烧的油钱都不止这个数。

美国务院的话说得就更“艺术”了:“菲律宾首先要靠自己。”翻译过来就是:你的国防,我帮你看着。你的肚子嘛,你自己想办法填饱。

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别熟悉?就像你平时请客吃饭的那个朋友,到了埋单的时候突然说:“兄弟,我刚才忘带钱包了。”

日本也不遑多让。这几年,菲律宾和日本的关系火热得很,协议签了一大堆。日本还卖给菲律宾一套价值两亿多美元的雷达系统,当时吹得那叫一个神乎其神。

结果台风一来,雷达因为停电,成了个昂贵的摆设。菲律宾急需物资,东京那边一句“国内事务优先”,就把门给关上了。之前承诺的五艘巡逻艇,现在还在港口里“岁月静好”,成了“望夫石”。

澳大利亚的操作更是让人看不懂。说好要援助净水设备,结果被自家海关给扣了。理由绝了:“可能用于军事目的”。

我就纳闷了,这净水器得多高的科技含量,能从泥水里过滤出核燃料来不成?这理由听着不像是谨慎,更像是懒得找借口的敷衍。

曾经的“及时雨”,如今成了“已读不回”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提中国了。

平心而论,过去十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那是实打实的。不说远的,2013年超级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的时候,中国24小时内就送去了现金和上万吨大米。2021年台风“雷伊”来的时候,又是几千吨粮食火速送到。

这些援助有个特点,就三个字:快、准、实。不跟你谈条件,不要你表态,就是单纯为了救急。

可这一次,画风变了。

面对菲律宾的滔天洪水,中国的反应只能用“平静”来形容。外交部发了个领事提醒,让在菲公民注意安全,就没了。以前总是第一时间行动的红十字会,这次静悄悄的。大使馆的社交媒体上,也是风平浪静。

这种巨大的反差,外界管它叫“冷处理”。为啥呢?曾经随叫随到的“及时雨”,咋就变成了“已读不回”?

这笔账,其实也好算

信任这东西,就像银行账户,你只能往里存,不能无限透支。马科斯上台后的种种做法,就是在疯狂透支中国建立的这个善意账户。

他一门心思地“向西看”,把国家的命运几乎全押在了美国身上。军事上引狼入室,为美军大开方便之门,甘愿把自己变成大国博弈的前线。就在洪水滔天的七月份,他的政府还在忙着跟加拿大、法国签军事协议,好让更多国家的军舰停到自家门口。

在南海问题上,更是三天一小作,五天一大作。三月份,拉着美军搞联合巡航,刺刀对着谁,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七月份,国内正闹着水灾,他的外交官还有闲心在国际上高声谴责中国在仁爱礁“侵权”。

这种“农夫与蛇”的戏码演了一次又一次,谁的热情也经不起这么反复消耗。

听说,一份国内民调显示,超过八成的中国民众已经不再赞成对菲律宾进行无条件援助了。大家觉得,善意没有被珍惜,反而被当成了可以随时利用的软肋。

所以,中国这次的安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被耗尽了耐心和信任之后的正常反应。朋友可以做,但冤大头,谁也不想当。

大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场台风,算是给马科斯狠狠上了一课。

它用最残酷的方式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远水解不了近渴,口头承诺填不饱肚子。马科斯以为抱紧了军事盟友的大腿就能高枕无忧,结果发现这条大腿在关键时刻是冰冷的。

他看重枪炮军舰的“硬实力”,却忘了民生安定才是国家真正的压舱石。

这一点,他的前任杜特尔特心里门儿清。老杜虽然嘴上不饶人,但他拎得清,谁是来真心实意做生意、搞基建的,谁是来煽风点火、递刀子的。

在杜特尔特任内,中菲关系一度回暖,大批基建项目落地,给菲律宾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如今,洪水慢慢退去,留给马科斯的是一个更加棘手的烂摊子。几十亿美元的重建缺口摆在那儿,“盟友”们口惠而实不至。曾经那个最可靠的援助者,却因为他自己的选择,站在了远处。

把国家的命运绑在别人的战车上,当风暴来临时,第一个被甩下车的,往往就是自己。

现在菲律宾网上骂声一片:“我们用国防预算买的美国货,咋连个台风都防不住?”这话虽然说得有点偏激,但也反映出老百姓心里的憋屈。

你花大价钱买了一堆军火,结果台风来了,这些玩意儿一点用都没有。反倒是那些能填饱肚子、遮风挡雨的实用东西,一样都指望不上。

说到底,这事儿给咱们所有人都敲了个警钟

国际关系这玩意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真正的朋友,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还愿意拉你一把的那个人。而不是只在你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才跟你称兄道弟。

马科斯政府这次的遭遇,活生生地证明了一个道理:纸面上的承诺和真金白银的援助,那是两码事。

菲律宾的这场台风,不光刮走了房屋和庄稼,也刮掉了一些人脸上的面具。当大水退去的时候,才能看清楚谁在裸泳。

你觉得,马科斯这次会吸取教训吗?还是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到黑?菲律宾的老百姓,又该怎么看待政府的这些外交选择?

说说你的看法,这种“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在国际关系中还管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