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施压不许去北京,小布什大手一挥:我爸我弟,全家都去!
2008年的夏天,华盛顿的政治空气,比弗吉尼亚的沼泽地还要闷热。北京奥运会的倒计时牌一天天翻过,而在白宫,一场风暴正悄然酝愈。
国会山上的议员们唾沫横飞,电视里的名嘴们义愤填膺,报纸社论的标题一个比一个耸动。他们只有一个目标:阻止时任总统小布什去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向“对手”献媚,是对“美国价值观”的公然背叛。
小布什被这股声浪包围,但他似乎铁了心。在一场挤满了记者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他没绕圈子,反倒把手往桌上一拍,掷地有声:“不光我要去,劳拉要去,我那两个闺女要去,我爸,还有我弟,我们全家都去。”
话音落下,整个大厅瞬间安静得能听见快门声。记者们面面相觑,他们嗅到了一股不寻常的味道。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政治表态,更像是一种家族式的宣言。要弄明白这份固执,就得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三十多年前,从他那位同样当过总统的父亲说起。
1971年,联合国大会的投票大厅里,灯火通明。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老布什,西装笔挺地坐在席位上,可手心里全是汗。那天,他亲眼见证了一个让他永生难忘的场面: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2758号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
尽管美国投了反对票,但计票器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像重锤一样敲击着他的认知。他在后来的日记里感慨,一个占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从此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上世界舞台,谁也无法再忽视。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三年后,一场“水门事件”把尼克松总统拉下马,作为尼克松铁杆支持者的老布什,政治前途也一片灰暗。新上任的福特总统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去巴黎,要么去伦敦,都是当大使的肥差。
可老布什的回答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我想去中国。”
那时候,中美还没正式建交,美国在北京只有一个联络处。从驻联合国代表到联络处主任,明眼人都看得出是降级了。但老布什心里有杆秤,他赌的是未来。他坚信,未来的世界格局,绝对绕不开那个东方大国。
1974年秋天,老布什带着妻子芭芭拉,降落在了还带着些许凉意的北京。他们住进了建国门外的联络处,机构给他们配了一辆气派的黑色克莱斯勒轿车,还有专门的司机。
没过几天,老布什就把司机打发了,让人把汽车收进了车库。他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很简单:“给我弄两辆自行车来。”
于是,北京的街头巷尾,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个高鼻梁的外国男人,载着他的金发妻子,骑着“永久”或“飞鸽”牌的自行车,穿梭在灰色的胡同里。车把上还挂着个自制的小牌子,歪歪扭扭地写着:“德克萨斯州,乔治和芭芭拉”。
他们像普通北京市民一样,在早点摊前停下来,好奇地看着大爷大妈们把油条泡进豆浆里;他们会在胡同口跟晒太阳的老人连说带比划地聊天,尽管语言不通,却总能引来一阵善意的笑声。芭芭拉后来回忆,她把“你好”说成了“泥嚎”,老布什则把“谢谢”念成了“泻泻”,两人笑作一团。
他们彻底爱上了这种接地气的生活。芭芭拉迷上了打太极,每天清晨跟着公园里的大妈们一招一式地比划。老布什则对北京烤鸭情有独钟,每次去全聚德,都非要站在旁边看师傅片鸭子,嘴里还念叨着这手艺比德州的牛排师傅还绝。这份热爱,甚至延续到了他当上总统之后,华盛顿有家北京饭店,他成了常客,每次必点烤鸭、椒盐大虾和干煸牛肉丝,店家干脆把这几道菜打包,命名为“布什菜单”。
在北京的十三个月,老布什不光是“自行车大使”,也办了不少正事。他两次见到邓小平,第一次会面还因为紧张,把准备好的问题给忘了。第二次则聊得十分投机,邓公还送了他一幅水墨画,后来一直挂在他的办公室里。
他还陪同基辛格见到了毛主席。那位穿着中山装的伟人,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笑着问他:“你来了这么久,怎么不来看我?”这些经历,让老布什对中国的领导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既有不怒自威的气场,又有平易近人的风趣。
1975年,一纸调令,老布什要回国出任中情局局长。临行前,中方为他设宴践行,邓小平举杯相送:“随时欢迎你回来。”老布什眼眶泛红,他知道,这段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大街小巷的日子,将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就在那年夏天,刚从哈佛毕业的小布什,也跟着父亲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个29岁的年轻人,一下飞机就显得迫不及待,抢过一辆自行车,对父亲说:“爸,我也要逛逛你信里说的那些胡同。”
他骑着车,感受着成千上万辆自行车汇成的洪流,穿过天安门广场,在古老的鼓楼下驻足。他觉得,这比美国高速公路上单调的汽车风景,要生动有趣得多。生日那天,母亲芭芭拉特意给他买了个中式点心当蛋糕,他后来常说,那是他过得最特别的一个生日。
这份源自父辈的缘分,在小布什心里埋下了种子。2001年他当选总统,上任第一年就飞到上海参加APEC会议。之后更是多次访华,他曾对江主席说,中美不应该是对手,应该是朋友。
2005年,他再次访华时,还特地提了个要求:“我想骑骑车,就像我父亲当年那样。”
那天,他在北京郊外的山地车道上骑行了一个多小时,汗水浸透了衬衫,脸上的笑容却格外灿烂。休息时,他指着远处拔地而起的高楼说:“这跟我1975年来的时候,完全是两个世界了。可空气里那种亲切的感觉,一点没变。”
也正是在那时,他向身边的中国官员许下承诺:“2008年奥运会,我一定来。”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承诺,到了2008年,却成了他在国内政治生涯中的一个“大麻烦”。
面对国内山呼海啸般的反对声,小布什用了一句最朴素的话来回击:“奥运会是运动员的舞台,不是政客们吵架的地方。中国人民为了这届奥运会期盼了这么久,我去,是表示尊重。”
2008年8月6日,84岁高龄的老布什,牵着妻子芭芭拉的手,缓缓走下飞机舷梯。两天后,小布什也带着全家抵达北京,一支浩浩荡荡的“布什观赛团”正式集结。
在新落成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开馆仪式上,老布什指着远处的一片建筑群,感慨万千:“你们看那边,1974年的时候,那儿还是一片空地,我骑车路过,还能看到农民在种菜呢。”
8月8日晚8点,鸟巢的灯光点亮了整个夜空。当29个巨大的烟花脚印,从永定门一步步“走”向鸟巢时,布什全家都站了起来,小布什的女儿芭芭拉拿着手机不停拍照,嘴里念叨着“太酷了”。当缶阵响起,击缶而歌,老布什也跟着节奏拍起了手。
开幕式上,当活字印刷术的字模最终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和”字时,全场沸腾,小布什也用力地鼓着掌。他后来说,那个“和”字,比任何政治演说都更有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布什彻底变成了一个“奥运迷弟”。他去水立方看菲尔普斯摘金,去五棵松看中美篮球大战,赛后还像个普通球迷一样,拉着姚明和科比合影。
老布什则带着家人重游后海,坐在湖边的茶馆里,看着摇橹的小船悠悠划过,仿佛看到了三十多年前的旧时光。
这份看似简单的“奥运之约”,背后其实是一段跨越了三十多年的家族情缘。它始于联合国大厅里的一次震撼,发酵于北京胡同里的自行车铃声和烤鸭香气,最终沉淀为一种超越政治分歧的朴素情感。
很多时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宏大叙事之下,其实是由无数具体的人和事构成的。小布什那句“全家都去”,不仅仅是对一场体育盛会的承诺,更是两代人对中国这段特殊缘分最真诚的回应。它告诉世界,有些东西,是冰冷的政治算计所无法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