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莎取关早田希娜在日本也上了热搜!日本网友:孙颖莎不懂历史

 162    |      2025-08-31 10:42

冲突的起点发生在一次看似随意的发言之后。巴黎奥运会后,早田希娜提到自己想参观位于日本南九州的知览特攻和平会馆。简单的一句话,却让网络炸开了锅。这里可不是普通的博物馆,而是一个收藏了大量二战神风特攻队员遗物的地方。这些遗物留存着“忠君”、“玉碎”的字眼,充满了对神风特攻队的高度赞誉,几乎没有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孙颖莎看到这一幕后,果断在社交媒体上取关了她。

日本网友的反应很微妙,他们一方面表示理解孙颖莎的举措是出于“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却批评她“不懂历史”,认为知览特攻和平会馆的初衷是为了“祈愿和平”。可矛盾的核心就在这里,这个“和平”到底是对侵略史的反思,还是对军国主义的另一个包装?看似合理的争议背后,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理解这件事,我们不妨分层剖析。首先,站在早田希娜的角度,她的发言可能真的没有更深的政治意图,仅仅是一次“好奇心”驱使的想法。可是在中国读者看来,这个“好奇心”却触碰到了中国人民的历史伤痛。历史不是站在展品旁边随便讲讲“和平”的感慨,而是需要真正弄清楚,这场战争究竟给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噩梦。

不少中国网友对此感到愤怒,他们认为这不过是日本军国主义在新时代的一场“不动声色”的包装。老百姓的评论非常接地气:“你去看可以,但别发出来炫耀啊。去那种地方说和平,难道不是掩耳盗铃吗?”“早田希娜这么做,就像是踩到了孙颖莎的底线,取关再正常不过了。”

与此同时,日本网友的意见呈现出另一种说法。他们试图为知览特攻和平会馆“洗白”,声称它是为了让人们反思战争的惨烈,并不是为了歌颂侵略行径。可问题在于,这种场馆究竟有没有正视历史真相?神风特攻队的遗物中充斥的“忠君爱国”“光荣自尽”,这些文字字面上让我不寒而栗。试想一下,如果历史颠倒,战争受害者家属看到这样的内容,情感会是什么样?

日本社会虽然近年来不再那么明显地推崇军国主义,但一些遗留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叙述方式仍然隐约存在于某些角落。以知览特攻和平会馆为例,它虽然挂着“反战”的标签,但其展示方式中对神风特攻队英雄化的表述却颇有争议,这让不少亚洲邻国感到不安。当然,不少日本网友也对场馆的理念抱有不同意见,“历史需要客观展示,而不是一边倒,这么包装跟二战电影里的情节没区别。”但有这些声音在日本国内真的很少成为主流。

就在网友们以为这事儿过去了时,一些细节被重新挖了出来,引发更多反思。有网友注意到,早田希娜似乎对访谈中的问题并没有太多意识,即对于中国的情感反应没有敏感捕捉。有人指出,这不仅仅是一场社交媒体上的取关事件,而是一次文化认知的“公开考核”,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运动员,更需要对特殊历史背景有足够尊重。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与历史认知的对比被聚焦,这件事再次引发矛盾。一些网友开始质疑,“如果早田希娜真的去参观了,且公开分享,她不会被推向更大的舆论风暴吗?”还有人探讨孙颖莎究竟是不是“自我保护”,认为她的举动更多是一种“价值观的宣示”。

而最让人感慨的是,网络上似乎充满了误解和对抗,但真相并不能简单定义。到底是知览特攻和平会馆“有问题”,还是跨文化矛盾导致双方误读,成为讨论的焦点。但无论如何,这场舆论战无疑给中日关系的一些微妙点再添一例注脚。

尽管舆论稍有淡去,但是这并不代表事情的热度完全消散。尤其是涉及民族情感的话题,总是在某些“点火”时又能迅速蹿升。比如,一些人开始细数其他运动员类似的“不当言行”,比如某些外国运动员把侵略历史文物当成网红打卡背景。这些负面例子让很多中国网友感慨:历史的伤口还在,不能要求大家“宽容”。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一些声音却从另一侧引发新的争议。他们质疑,为什么中国网友总是在公共事件中过度“敏感”。“如果这个世界不能抱着包容和谅解的态度,是不是我们永远要为下一代制造敌意呢?”类似这样的问题让不同立场的网友争执得更激烈。

话说回来,孙颖莎的行动真的错了?这大概要打个问号。这不仅是“取关”和“一则发言”,而是在“取关”背后存在着敏感的文化冲突和历史账簿。日本国内对待战争历史有太多“讲不清”的地方,不止一个对亚洲邻国带来困恼的博物馆。如果这些历史痕迹不能彻底反思,光靠所谓的“和平”口号,能达到目标吗?

可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早田希娜作为一名年轻的运动员,是否需要为不了解历史承担全面责任?抑或是在一个国际化的体育场合,不带强烈文化色彩去衡量彼此行为,是否会更好?这些问题可能还会继续争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