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跌跌不休:是风险警报还是配置良机?——三大诱因与投资策略

 72    |      2025-10-07 05:54

"一天亏掉三个月收益!" 9月10日债券市场的暴跌让投资者措手不及——30年期国债期货单日重挫0.86%,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1.8%关键点位,纯债基金单周跌幅普遍超过0.5%。面对持续下行的净值曲线,持有者陷入两难:止损离场可能倒在黎明前,继续坚守又担心深不见底。这场调整究竟是危机还是转机?

债市异动:30年期国债期货创5个月新低的信号

9月10日的债市抛售潮将30年期国债期货价格打至3月24日以来最低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1.6%下方跃升至1.83%,相当于债券价格下跌约2.3%。对比2020年4-9月债市大调整时期3.95%的最大回撤,当前1.43%的跌幅虽显温和,但波动节奏与当时如出一辙:经济数据回暖、股市走强、国债供给放量三大因素共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整中机构行为呈现新特征。华源证券监测显示,保险资金正加速减持超长期国债,转而增配3-5年期品种,导致10年期与3年期国债利差走阔至25个基点,这种期限结构变化往往预示利率上行压力尚未充分释放。

三大诱因解剖:债市调整的底层逻辑

经济回暖预期成为首要推手。8月核心CPI同比连续4个月扩张至0.9%,PPI降幅收窄至2.9%,黑色金属冶炼等工业价格由降转涨。这些数据强化了市场对经济企稳的认知,而债券作为避险资产,其吸引力随经济预期改善自然减弱。

股市资金分流效应同样不可忽视。7月以来上证指数上涨近8%,风险偏好提升引发"股债跷跷板",部分债基遭遇赎回被迫抛售持仓。数据显示,8月债券型基金份额减少超300亿份,与股票型基金形成鲜明对比。

国债供给冲击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财政部三季度超长期国债发行量同比增加40%,仅8月就发行了6000亿元。当市场突然需要消化大量长久期债券时,存量债券的重新定价在所难免。

技术面警报:华源证券研报揭示的机构动向

30年期国债期货跌破关键支撑位后,技术派交易员纷纷止损。但华源证券强调三个关键约束:7天期回购利率稳定在1.55%低位,显示资金面依然宽松;CPI同比仍低于1%,通胀压力有限;中美利差倒挂收窄至50个基点,外部压力减轻。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利率上行"天花板"。

对比2020年调整期,当前机构调仓更趋理性。保险资金正将30年期国债持仓从18%降至12%,同时增配5年期地方政府债。这种"缩短久期+下沉资质"的组合调整,反映机构对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的防御策略。

投资者应对手册:三类场景下的实战策略

轻仓者可采取"1%-10%"分批建仓法: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每上行10个基点(对应价格下跌约0.8%),投入计划资金的10%。品种选择上,利率债ETF如511260能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重仓被套者需避免情绪化操作。持有满6个月可免赎回费,期间可通过转换中短债基金(如006864)降低波动。若持有"固收+"产品,可借权益仓位对冲债市下跌。

定投者应启动智能定投:当债基净值低于成本价5%时,将定投金额提升50%;当10年期收益率突破1.9%,可缩短定投周期至每周。历史数据显示,在1.8%-2.0%区间布局的债基,持有一年正收益概率超85%。

长期视角:穿越波动的债券投资本质

债券价格的短期波动恰似海面浪花,而票息收益才是深邃的海流。央行"引导利率下行"的政策取向未变,10年期国债收益率1.8%的水平已接近2020年以来70%分位。投资者只需紧盯三个指标:CPI能否站稳1%、7天回购利率是否突破1.8%、股债收益差是否回归均值,便能把握债市真正的脉搏。

市场从不会直线前进,但总会奖励那些理解周期本质的人。当理财直播间里"割肉"声四起时,或许正是审视持仓、优化结构的良机。毕竟,债券投资的真谛不在于预测风向,而在于确保无论风向如何,你的船都能持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