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黄岩岛海域的波澜再次牵动全球神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与中国海警的联合行动与强硬发声,无疑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且不容置疑的信号:在捍卫国家主权面前,中国绝无妥协的余地。这并非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对菲律宾近期持续挑衅的必要回应。然而,在这些看似强硬的表态背后,我们依然能看到中方多次释放的对话协商意愿。这种“善意”却屡屡遇冷,不禁让人深思:在国际关系的复杂棋局中,当信任出现裂痕,和平之路究竟还能走向何方?这不仅仅是黄岩岛的困境,更是全球“信任赤字”的缩影。
黄岩岛事件,如同国际舞台上的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全球普遍存在的“信任赤字”困境。这种信任的缺失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由地缘政治、历史遗留、外部干预、信息不对称,以及更深层次的心理、文化和权力结构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
地缘政治的宿命与历史的幽灵
首先,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往往是信任缺失的直接导火索。南海这片战略要地,各国利益犬牙交错,历史遗留问题盘根错节,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可能被视为对另一方的潜在威胁,从而加剧猜忌。黄岩岛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区域力量博弈的焦点。每一次主权宣示或执法行动,都可能被对手解读为战略扩张,而非单纯的权利维护。历史的幽灵也从未散去。殖民时代的遗产、二战后的边界划分,以及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都为今天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菲律宾对黄岩岛的声索,部分源于其在美西战争后继承的殖民地边界,而中国则拥有无可辩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这种历史叙事的差异,使得双方在法理和情感上都难以让步,信任的重建更是难上加难。
外部干预搅局者的游戏:
其次,外部干预是加剧信任缺失的催化剂。当域外大国出于自身战略考量,介入地区争端,往往会鼓励一方采取更强硬立场,从而破坏现有的对话基础。在黄岩岛问题上,某些外部势力对菲律宾的怂恿和支持,无疑使得中菲之间的互信雪上加霜,让原本可以通过双边协商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这些外部势力,如同《孙子兵法》中的“离间计”高手,通过提供军事援助、发表偏袒性言论,甚至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不断刺激地区紧张,将菲律宾推向对抗前沿,而自身则坐收渔利。这种干预不仅制造了新的矛盾,也固化了既有偏见,使得地区国家难以真正坐下来,以诚相待。
信息迷雾与认知偏差数字时代的陷阱:
再者,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在数字时代被无限放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片面的报道、刻意的误读,甚至虚假信息的传播,都可能在不同国家民众之间制造偏见和隔阂,进而影响国家间的决策和互动。当一方的“善意”被另一方误读为“示弱”或“别有用心”,信任的裂痕便难以弥合。例如,中方在黄岩岛海域的专业执法行动,可能被某些媒体或政治势力歪曲解读为“侵略性行为”,从而煽动民意,阻碍理性沟通。社交媒体的“回音壁效应”更是加剧了这种认知偏差,让不同立场的人们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难以听到真实的声音,更遑论理解对方的立场。
深层心理、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博弈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触及心理、文化和权力结构。从心理层面看,国家行为体如同个体,也会受到“安全困境”的心理效应影响,即一方为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行动,可能被另一方视为威胁,从而引发连锁反应。这种恐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战略互疑的螺旋上升。菲律宾的“小国心态”与中国的“大国担当”之间,天然存在着心理上的不对称,加之历史上的不平等遭遇,使得菲律宾更容易将中国的任何行动解读为潜在的压迫。
在文化层面,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国家对“善意”、“克制”乃至“主权”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加之历史叙事的选择性记忆,都可能导致认知上的鸿沟,使相互理解变得困难。例如,中国秉持的“和为贵”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理念,在某些奉行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观的国家看来,可能被误读为缺乏决断或暗藏玄机。而西方文化中对“自由航行”的强调,也可能与中国对“领海主权”的坚持产生冲突,这种文化深处的差异,远比表面上的争端更难调和。
从权力结构角度看,当前国际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旧的霸权体系面临挑战,新兴力量崛起。这种权力再分配的焦虑感,使得一些既得利益者倾向于通过制造对立、组建排他性“小圈子”来维护自身优势,而非通过合作构建新的信任。这种零和博弈思维,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更让战略互信雪上加霜。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其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直接导致了其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试图通过扶植地区盟友来遏制中国,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信任赤字。
和平之路多维度的重建与超越:
面对这种全球性的信任危机,仅仅强调对话协商的重要性显然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和平之路的实现,需要我们从更多维度去探索和实践。
构建“共同安全理念”超越零和博弈。 : 各国应超越零和博弈,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认识到彼此安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这意味着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他国正当关切,明确底线、避免误判,通过多维度合作机制,如在反恐、网络安全、海洋生态保护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复合型挑战,从而平衡国家利益与地区稳定。这需要各国领导人拥有超越短期利益的战略眼光,敢于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共同发展”以经济繁荣消弭冲突。 : 贫困和发展不平衡往往是冲突的温床。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坐标,彻底摒弃零和思维,通过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交流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自身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可以有效消除冲突的经济根源。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探索出一条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新型发展路径,让发展成果成为最稳固的信任增量。当各国人民都能从合作中受益,对和平的渴望自然会超越对冲突的冲动。“赋能多边主义,维护国际法治”制度的基石。 : 各国应坚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推动多边机制的改革,提升其代表性、透明度与行动力。通过加强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遵守国际规则,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确保国际事务由各国共同商量办理,而非少数国家说了算。国际法庭的裁决,虽然有时难以被所有国家接受,但其作为解决争端的机制性存在,本身就是对国际秩序的维护。“促进文明互鉴,拓宽民间交流”人心的桥梁。 : 信任赤字往往源于认知偏差和误解。固守制度优越论、制造“文明冲突”只会撕裂人类社会。因此,大力拓宽民间交流与人文纽带,促进教育、科技、文化、青年领域互动,超越意识形态藩篱,让民心相通成为加强全球信任最坚韧的底层支撑。正如古人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当不同国家的人民能够亲身感受他国文化,结交异国朋友,这种基于个体经验的信任和理解,将比任何官方宣言都更具穿透力。
民众的力量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民众的角色不容忽视。我们每个人都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员,通过文化交流活动、留学、旅游、数字平台互动等方式,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当人们能够亲身感受他国文化,结交异国朋友,这种基于个体经验的信任和理解,将比任何官方宣言都更具穿透力。普通民众的理性声音和对和平的渴望,也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促使政府在外交决策中更加倾向于对话与合作。毕竟,历史的进程并非只由少数精英决定,民众的觉醒和参与,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
黄岩岛的启示善意与决心的平衡:
回到黄岩岛事件,中国南部战区和海警的行动,既是对国家主权的坚定捍卫,也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负责任姿态。然而,菲律宾在外部势力的怂恿下,无视中国的善意和对话意愿,持续制造事端,这不仅破坏了中菲关系的政治基础,也给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了隐患。这再次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信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和真诚的意愿。如果一方的善意总是遇冷,甚至被误读和利用,那么和平解决争端的道路将异常崎岖。
我们期待菲律宾能够认清形势,权衡利弊,尽快停止一切侵权挑衅行为,回到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上来。毕竟,人类终将以合作的智慧点亮暗夜,为颠簸的时代之舟校准航向,共同驶向和平、繁荣、可持续的未来。而那些试图通过制造分裂和对抗来渔利的外部势力,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试图逆潮流而动的行为,都将注定失败。真正的强者,是那些能够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引领世界走向和平与繁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