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像个笑话,几个人,就这么光秃秃地冲了上去。在人们的印象里,进攻不都该是坦克轰鸣、步兵战车簇拥着步兵,浩浩荡荡地往前推吗?可眼下,战场上发生的事,正在颠覆很多人的常识。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把这称作“千刀万剐”战术,这名字透着一股子无力和绝望。
这背后,是战场规则的彻底改写。现在的战场,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别说集结一个团一个旅,就是一个连的车队刚从城镇里开出来,天上的卫星、高空的无人机早就看得一清二楚。情报转瞬即到,接着就是铺天盖地的火力。想打个出其不意?太难了。大部队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靶子。
乌克兰军队在西方情报体系的加持下,几乎能把俄军前线的动向摸个八九不离十。兵力、装备、番号,都算不上什么秘密。这就逼得俄军没法再用传统的大规模装甲集群去硬冲。冲出去的代价太大,以俄罗斯目前的动员水平,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更要命的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小型无人机。它们就像盘旋在战场上空的秃鹫,盯着每一辆试图前进的装甲车。俄军搞出了所谓的“乌龟坦克”,浑身披满装甲,试图硬抗。可这东西视野差,行动笨拙,在饱和式的无人机围攻和密布的地雷面前,效果也相当有限。往往是,一波攻势刚打响,领头的几辆车就被干掉,瘫在路上,后面的队伍也就散了,剩下的步兵成了活靶子。
既然大路走不通,那就只能钻缝隙了。俄军现在玩的,就是把进攻部队拆散,化整为零。几个人的战斗小组,多路、多波次地渗透。你可能会觉得,坦克都冲不动的防线,几个步兵能干嘛?这恰恰是关键所在。
乌军的防线,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不再是一条密不透风的战壕。俄军的无人机和滑翔制导弹药同样厉害,甚至在数量上更占优势。那种半吨重的航弹砸下来,什么工事都扛不住。这使得乌军也不敢把兵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同样只能以班组为单位,散布在广阔的防线上,形成一个个支撑点。整个防线就像一张破了许多洞的渔网。
俄军的渗透小组,就是专门找这些洞钻的。他们借助林带或者地形掩护,目标小,很难被发现。乌军就算发现了,用大炮去轰这几个人,效率极低,得不偿失。用无人机去炸,在林子里效果也打折扣。
当然,这些渗透小组也会有损失,但即便一个小组全没了,也就损失几个人。一百个小组都损失掉,也不过几百人。相比于一次装甲突击就可能损失一个连的装备和人员,这种交换比,俄军显然更能承受。
当这些小组在发起地面冲击前,俄军往往已经用炮火、无人机和航弹,对预定路线上的乌军据点进行了反复的“清洗”。那些据点里的乌军士兵,即使没被打死,也基本耗尽了补给,士气和状态都极差。这时候,得到无人机和炮火支援的俄军突击小组摸上来,作战效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就这样,一个个俄军小组像一把把小刀,从乌军防线的各个“伤口”渗进去。进去的小组多了,就能汇合成一股力量,从内部瓦解乌军的防御。当一道防线被这样撕开后,后面的防线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这正是“千刀万剐”的可怕之处,它不在于一刀致命,而在于持续不断地放血,最终让对手因失血过多而倒下。
所以,这看似反常识的战术,其实是当下这种高度透明化、无人机化的战场环境下,双方都被迫演化出的血腥生存法则。它不壮观,甚至有些猥琐,但却异常有效,这可能就是未来战争的残酷模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