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华那个空军基地的夜晚被引擎声撕开
C-5M超级银河在混凝土上喘气
它蹲着的姿态让人想起被砍掉腿的钢铁恐龙
舱门张开时能吞下整条街道的阴影
M1A2坦克被轨道送进它腹腔的过程像某种宗教仪式
这个画面在过去四分之三个世纪里重复上演
美国人的空中霸权具象化成金属的吞咽反射
我总怀疑地勤人员会不会在某个凌晨产生错觉
以为自己在给会飞的科罗拉多峡谷喂食
同一时刻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冻土上演着对称的哑剧
安124鲁斯兰的机头掀起时带着铰链的呻吟
T-14阿玛塔坦克的炮管在舱内灯光下泛起油光
苏联工业美学的遗产依然在对抗重力
那些铆接的蒙皮让我想起老式压力锅的构造
北极航线的导航计算机里储存着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算法
两种不同的帝国余晖在平流层完成接力
全球战略空运的格局,几十年没变过。
美国人和俄罗斯人一直握着入场券。
他们展示着谁能把更重的铁块扔得更远。
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垄断。
现在,情况有点不一样了。
中国西北的一个试飞场,风沙挺大。
有消息说,一架飞机的骨架正在那里组装。
那骨架大得有点离谱。
官方没怎么吭声,但代号流出来了,叫运-40。
这个名字本身就有分量。
它意味着那张老牌桌,可能要加个座位。
从两个人对看,变成三个人打牌。
看看原来的玩家。
洛克希德·马丁的C-5M,是美国工业能力的一个具体表现。
它的高度接近八层楼。
人站在机翼下面,会觉得自己非常小。
起飞重量超过四百吨。
大概相当于把三百多辆普通小汽车叠在一起。
它的肚子大得像个仓库。
轻松吞下两辆M1A2坦克,空间还有富余。
或者换个装法,六架阿帕奇直升机也能一次运走。
通用电气给这架钢铁堡垒装了四台发动机。
每台发动机的推力都大得吓人。
它能飞出超过900公里的时速。
看着笨重,跑起来却快得很。
实战就是最好的广告。
沙漠风暴行动里,美军靠C-5和C-17机队干了件事。
五天时间,一个旅的兵力和上百架飞机从美国本土到了沙特。
萨达姆可能当时就蒙了。
索马里那次更神。
美军被围,情况紧急。
一架C-5从美国起飞,天上加了四次油,连续飞了18个小时没落地。
它直接运了18辆M1坦克和一堆战车到基地。
这已经不是运输,是天降神兵。
这是一种实力宣告,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
俄罗斯的安-124是另一种东西。
它带着冷战的影子,有种不服就干的劲儿。
起飞重量比C-5M轻点,但能拉150吨货。
这有点不讲道理。
它的设计很特别,机头机尾都能开门,地板还能升降。
不管什么奇怪形状的货物,它都能塞进去。
所以它能吞下一架拆了翅膀的苏-57。
鲁斯兰的耐力是个传奇。
九十年代那会儿,它驮着一群飞行员在天上待了三天三夜,绕了地球一圈。
刚过去的珠海航展,一架安124慢吞吞飞过来,肚子里塞了架苏57。
四千多公里路,对它大概就像咱们开车去趟超市。
美俄还在琢磨怎么给老家伙打补丁,中国航空工业好像打算直接掀桌子。
传说中的运40,纸面数据看着不像真的。
最大起飞重量往650吨冲,这已经不是比运20的220吨强一点的问题。
根本是两种生物。
核心运力180吨。
这个数字让美国的C5和俄罗斯的安124突然显得有点旧。
它甚至快碰到那个神话般的纪录,安225的250吨载重。
想象一下,机身85米,翼展90米。
这哪是飞机,这是个能飞的足球场。
货舱长度据说60米。
意思是一次能吞下5辆99A主战坦克,再加11辆步兵战车。
一个重型合成营的家当,一趟就搬完。
还有说法货舱能搞两层。
到时候运高铁车厢,运风力发电机叶片,都不是事儿。
运40的心脏是四台涡扇35/40发动机
每台能提供35到40吨推力
四台加起来比安225六台发动机还猛
三转子三流道这种词听着就头疼
叶片上那层陶瓷涂层比头发丝薄得多
能顶住1600度高温
这玩意儿让发动机既有力气又耐用
制造工艺完全是另一码事
95%的钛合金部件靠激光3D打印完成
材料几乎不浪费
成本降到传统方法的零头
飞机重量轻了15%
强度反而提了30%
这不是简单造个大飞机
是从根子上重新定义怎么造飞机
战略运输机最终要看能飞多远
C5M载重127吨能飞九千多公里
每小时烧10吨油
根本是个油老虎
安124空载飞得远
一装重货航程就缩水
运40的航程参数有点不讲道理
载100吨能飞1.2万公里
就算装到200吨极限还能飞5000公里
从北京起飞能直接落到中东
这种能力改变游戏规则
四架飞机24小时内
能把整编合成旅的重装备扔到5000公里外
这才是全球到达的意思
造出六百吨的飞机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麻烦在后面。
机场就是个问题。
全球能停这种大块头的机场也就三十来个。
中国东部沿海倒是有不少4F级机场。
可西南西北方向就有点尴尬。
得新建或者升级。
这钱花得让人心疼。
发动机也是个坎。
一款大推力航发从定型到量产,顺利的话也要五到八年。
所以就算运-40现在下线,真正能用也得等到2030年以后了。
成本更不用提。
单架造价可能超过十亿美元。
这么贵的家伙怎么用才能回本。
军用和民用之间得找个平衡点。
这事挺难。
五角大楼在推演里算过。
把关岛一个装甲旅运到冲绳,拼尽全力也要120小时才能形成战斗力。
战略空运的瓶颈从来不是一架飞机的事。
天空巨人的竞赛还没完。
美国在升级C-5M。
俄罗斯还想让安-124这老家伙再撑几年。
运-40像条鲶鱼。
它把整个池塘的水都搅浑了。
规则得重写。
回头看中国航空这二十年。
几乎追上了美俄半个世纪的积累。
这场竞赛早就超越了军事范畴。
它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和综合国力的终极考试。
这些空中巨兽的价值也不只在战场。
灾难来时,一架运-40的运力顶八架运-20。
一次能投送上千顶帐篷和五百吨医疗物资。
这么看,竞赛的赢家或许会是更广阔的世界。
巨人的游戏才刚进入精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