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百多年北望,却始终无法收复中原?富甲天下的南宋,最后为何输得裤衩都不剩?对比朱元璋,才知道南宋皇帝有多窝囊!

 88    |      2025-10-10 17:40

朱元璋草根出身,二话不说就是干,最后把蒙古人赶回草原去了。

南宋一百多年里嘴上喊着要收复中原,实际上真正动手的时候屈指可数,而且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灰头土脸地败回来。

其实南宋不是没有北伐过,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端平入洛,这几次都是轰轰烈烈地开始,凄凄惨惨地结束。

唯一算得上成功的就是联蒙灭金那次,把金哀宗的遗骨带回临安祭太庙,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可这也不是靠自己的本事,主要还是蒙古人把金国打残了,南宋才敢上去补刀。

为啥南宋总是不愿意真正北伐?就是朝廷上下都太舒服了。

杭州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住着比开封舒服多了。文官们每天吟诗作画,商人们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谁愿意冒着风险去打仗?

北伐意味着要征税,要征兵,要死人,万一打输了,连现在这点安稳日子都没了。

南宋朝廷里最搞笑的就是那帮枢密使。每次有人提议北伐,他们就跳出来说: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咱们得再等等,多造点步人甲,多练点兵。

等啊等,等到金国被蒙古打残了,他们又说:你看,我早说了时间在我们这边,金人正在衰退,此消彼长。

这套说辞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永远不会错。你要是真北伐了,打输了,那就是你急功近利,不听老臣劝告。

你要是不北伐,他们就说这是老成谋国,稳扎稳打。反正怎么说都有理,怎么做都不会担责任。

真正想北伐的人下场都不太好。岳飞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

辛弃疾带着五十个人冲进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这么个猛人,南宋朝廷用他干啥?

让他去江西、福建这些后方当地方官,美其名曰培养经验,实际上就是不信任他,怕他是金国派来的奸细。

辛弃疾写了那么多豪放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字里行间都是想上战场的心思。

可朝廷就是不让他带兵,宁可让他在后方写诗填词,也不愿意让他去前线打仗。

北方的老百姓在金国统治下过得苦不堪言,自发组织起来反抗金国,像红袄军这样的义军,本来应该是南宋最好的盟友。可南宋是怎么做的?

李全带着红袄军南下投靠南宋,按说应该好好安抚,给钱给粮给武器,让他们在北方继续跟金国作战。

结果南宋朝廷整天琢磨着怎么削弱李全的势力,生怕他做大了不好控制。

蒙古人围困山东的时候,李全在前面拼命,南宋在后面下黑手。

李全被逼无奈投降蒙古,后来又想重新抗金,南宋又怀疑他要谋反。

这种事不是个例,多少从北方来投奔的义士,都被南宋这么糟蹋了。

你说北方老百姓能不寒心吗?本来大家都盼着南宋能打回来,结果南宋不但不来,还专门坑害那些抗金的义士。

时间长了,北方人也看明白了,与其指望南宋,还不如跟着蒙古人混。至少蒙古人打仗厉害,真能把金国灭了。

南宋朝廷这种做法,说穿了就是典型的投机心理。

他们希望北方义军和金国打得两败俱伤,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可你不出力,光想捡现成的,哪有这么好的事?

最后的结果就是,北方义军被消耗光了,金国被蒙古灭了,南宋自己也成了下一个目标。

南宋的军事实力确实不行。北宋的时候就重文轻武,到了南宋更严重。

文官看不起武将,动不动就弹劾他们跋扈、贪功。武将打了胜仗,功劳是朝廷英明;打了败仗,责任全是武将无能。

这种环境下,谁还愿意真心实意地打仗?

南宋的军队也有问题,禁军、厢军、乡兵,看着人数不少,真正能打的没几个。

将领们吃空饷、喝兵血是常态,士兵们训练不足,装备落后,士气低落。每次北伐,一开始声势浩大,真打起来就露馅了。

隆兴北伐的时候,宋军在符离之战中被金军打得落花流水,几万人马一触即溃。

开禧北伐更惨,韩侂胄信心满满地发动进攻,结果各路宋军都打不过金军,最后韩侂胄自己还被朝中政敌杀了,把他的头送给金国求和。

端平入洛那次最能说明问题,蒙古灭金之后,南宋想趁机收复开封、洛阳,结果宋军进了洛阳城,发现城里早就被蒙古人洗劫一空,粮食都没有。

蒙古骑兵一来,宋军立刻崩溃,狼狈逃回。这哪里是北伐,简直是去送人头。

南宋特别喜欢议和,每次打了败仗,第一反应不是总结教训、厉兵秣马,而是赶紧派使臣去求和。

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一个比一个条件苛刻,岁币越给越多,土地越割越多。

朝廷还美其名曰以和为贵,说这是为了休养生息。

每次议和之后,南宋都说要趁着和平时期好好准备,下次一定要打回去。

结果准备了几十年,该打不过还是打不过。钱都拿去修宫殿、养官员了,哪有心思搞军备?

南宋朝廷对内镇压起义军倒是很积极。钟相、杨幺起义的时候,朝廷派岳飞去镇压,那叫一个卖。

方腊起义更不用说,韩世忠、张俊这些名将都参与了镇压。

对付自己人的时候,南宋军队战斗力爆表;对付金国、蒙古的时候,立马就萎了。

这种双重标准背后,其实是利益问题。镇压起义军,可以抄家,可以抢地,好处都是实实在在的。

北伐就算打赢了,收复的土地也要花大力气治理,还要防备金国反扑,吃力不讨好。

南宋的文人们整天写文章谈论北伐大计,分析天下大势,听着头头是道。

可真要他们上战场,一个个都找借口推脱。

他们还特别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别人。

主战派说要北伐,他们就说这是好大喜功;主和派说要议和,他们又说这是卖国求荣。

反正不管怎么做,他们都能找出毛病来。

到了南宋末年,形势已经很明朗了。蒙古大军压境,南宋朝廷还在内斗。

贾似道专权,排除异己,把会打仗的将领都整下去了。等到蒙古军真的打来,才发现无将可用,无兵可调。

崖山海战的时候,为南宋殉国的张世杰,他原本是蒙古将领张柔的部下。

张柔是汉人,早年投降蒙古,但他的旧部却在为南宋效力。

这说明不是北方汉人不愿意帮南宋,而是南宋自己把人心都败光了。

南宋不愿意北伐,根本原因就是整个统治集团已经腐朽了。

他们满足于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生活,不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去冒险。

他们宁可每年给金国、蒙古送岁币,也不愿意拿这些钱去练兵备战。

他们对北方义士猜忌防备,对金国、蒙古却卑躬屈膝。

这种心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躺平。反正守着江南这一亩三分地,日子还过得去,何必去折腾?

北伐失败了要承担责任,不北伐顶多被骂几句,哪个划算不言而喻。

可历史告诉我们,这种苟且偷安是没有前途的。

你不去找敌人的麻烦,敌人迟早会来找你的麻烦。

南宋守了一百多年,最后还不是被蒙古灭了?

如果当初能够抓住机会,趁着金国衰落的时候果断北伐,说不定就是另一个结局了。

朱元璋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知道,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就得主动出击。

你守是守不住的,只有打出去,把他们打怕了,打服了,才能有真正的和平。

明朝初年多次北征,虽然劳民伤财,但确实把蒙古人打得不敢南下牧马。

一个政权,如果失去了进取心,满足于现状,早晚会被历史淘汰。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团结一心,反而内斗不休,最后只能被别人各个击破。

南宋不是亡于军事失败,而是亡于精神上的失败。

当整个统治阶层都不相信能够收复失地的时候,失败就已经注定了。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