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肉的毛主席,和“小气”的厨师

 132    |      2025-07-21 09:16

1954年春,毛主席的厨师韩阿富,坚定地告别了北京,踏上了回归故乡杭州的旅程。然而,他的京城之旅尚不足月余。

翌日抵达杭州后,韩阿富即刻收到了前往西湖公安分局会客厅的通知。

“才短短数日,你便急切地返程了!”踏入会客室的门槛之际,一声责问声随即响起。原本就已心绪不宁的韩阿富,站在门沿,踌躇不定,犹豫着是继续前行还是转身退去。

西湖分局的曲琪玉局长见对方长时间无动于衷,遂起身走向门边,提高嗓音斥问道:“为何停滞不进?我正与您交谈中!”

显然,韩阿富此时怒火中烧,而曲琪玉却不得不踏入厅内。

北京的气候干燥得令人难以适应,无论生活还是饮食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母亲的离世让我悲痛不已,家中的经济负担——那笔原本四十元的债务,现在也沉重地落在了我的肩头……

韩阿富对曲琪玉的描述激起了周围人的强烈不满,他们脸上露出愤怒的表情,额头上青筋凸起。“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对这里的饮食也感到不适?你这人,真是让人难以言表,真不知道该说你些什么!”

韩阿富话到嘴边又停住,曲琪玉轻轻摆手示意他不必再说。“投身革命事业,我们无不胸怀天下。党的召唤即我们的方向,无论何地,我们都会响应。我虽来自山东,但同样在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组织决定派你赴北京,为毛主席效力,这是对你莫大的信任。务必好好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

目睹曲琪玉言辞愈发激昂,韩阿富心中焦虑不已,他那不善辞令的嘴似乎也难以觅得恰当的言辞来应对,“然而,在我归来的那一刻,张团长(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已经应允了我的请求。”

曲琪玉的怒火因这番话而更甚:“张团长未能留住你,难道真要请毛主席亲自出马?算了吧,你还是回去吧!”

曲琪玉性子急躁,面对眼前这位沉默寡言之人,不禁感到束手无策。她无奈地挥了挥手,示意韩阿富回家后深思熟虑,让他自行抉择是否重返北京。

韩阿富归家后,深思熟虑,终于下定决心,毅然返回北京。

一、敬业韩师傅

经过深思熟虑,韩阿富坚定地决定重返西湖公安分局。这一次,他主动提出回归北京,重返毛主席的身边。

曲琪玉对韩阿富此举所隐藏的辛酸深表理解,并一直期待着这一天的降临。当韩阿富轻手轻脚地敲响他办公室的门,曲琪玉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韩阿富,直到他将来意娓娓道来,这才缓缓开口:“你马上去财务科领取五十元,用来清偿债务,其他的一切,你只需安心待在家中,静候佳音。”

四天之后,韩阿富再次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目的地是中南海。这一别,便拉开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序幕。

作为毛主席的专任厨师,韩阿富深知,掌握主席的饮食偏好至关重要。精心调配,确保每一道菜肴都能迎合主席的个人口味,是他的职责所在。

毛主席某日忽然提出,意欲一尝鳅鱼的滋味,却让韩阿富陷入了困境。尽管这位技艺高超的南北菜系厨师对各种菜肴游刃有余,但对于鳅鱼却毫无头绪,更不用说掌握其烹饪技巧。历经波折,韩阿富四处求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鳅鱼,便是泥鳅。

“这,我确实一窍不通……”尽管对鳅鱼略知一二,韩阿富却未曾亲自动手烹制过泥鳅,一时间,他不禁陷入了迷茫。

经过深思熟虑,韩阿富心中生出一个念头:这泥鳅的烹饪手法或许与鲤鱼大同小异。带着这个念头,他购置了活泥鳅,仿照之前处理鱼肉的步骤,先用开水将泥鳅烫至熟透,再裹上一层薄薄的面粉,投入沸滚的油锅中炸至外皮金黄酥脆,最后将之捞出装盘。

谁料韩阿富竟意外命中靶心,他所烹制的泥鳅赢得了毛主席的青睐,整盘泥鳅被吃得干干净净。这一幕让韩阿富喜出望外,他竟然未曾料到,自己初尝烹饪手艺,便能将一整盘佳肴一扫而光。

谈及毛主席所钟爱的美食,“红烧肉”自是众人脑海中浮现的首选美味。然而,亦有一道菜肴,同样赢得了毛主席的特别喜爱,那便是“粉蒸肉”。

鉴于健康状况,医生特别指示厨房严格控制毛主席的脂肪摄取。粉蒸肉等高油脂、高脂肪的菜肴,按照常规理应予以回避,然而毛主席却对这类菜品情有独钟。

因此,韩阿富只得对粉蒸肉的分量加以控制,力求减少其制作量。

一日,毛主席多次提起对粉蒸肉的思念,韩阿富便心生一计,亲自下厨烹制了一碗。未曾想,毛主席几口便将这碗粉蒸肉吃得干干净净。

毛主席用餐后,忽然好奇地询问:“韩师傅现在还在掌勺烹饪吗?”

众人心中不禁涌现疑惑,旁侧的工作人员随即接口道:“正是,韩师傅无误。”

毛泽东询问:“韩师傅,这事情是怎一回事?为何这么节制,难道不给我多加些肉吗?”众人听闻此言,方明白毛泽东认为肉份量有所不足。

工作人员将毛主席的谆谆教诲一字不差地传达给了韩阿富。不料,此举却令韩阿富陷入了两难之境,医生的建议与毛主席的指示交织在一起,让他难以作出决断。

面对韩阿富的迷茫,他不得不向护士长吴旭君寻求帮助,小心翼翼地试探,看是否有可能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可适当增量。

自那日之后,每当为毛主席准备粉蒸肉,韩阿富便不再像以往那般,每次都倾注心血,精心烹制一大碗,务必保证毛主席每次都能吃得心满意足,尽兴而归。

在二十余年的岁月流转中,毛主席多次踏入厨房,亲自观摩韩阿富烹制佳肴。对于这位资深的老友,毛主席总是关怀备至,劝他适当休息,过分专注于烹饪实非必要,家常菜肴亦能呈现出极致的美味。

韩阿富心中洋溢着自豪之情,能为毛主席效劳,对他来说,无疑是至高无上的荣光。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不幸与世长辞,韩阿富的名字亦荣幸地跻身于治丧委员会的成员名单之中。

二、主席初见

韩阿富与毛主席初见是偶然。

1953年岁末,毛主席亲临杭州进行巡视,韩阿富恪遵领导指令,前往刘庄毛主席的居所,着手进行相应的工作安排。

那时的韩阿富,只明了这是组织所安排的任务,却未曾透露具体的工作细节。组织只叮嘱他,一旦抵达岗位,务必谨言慎行,只需专注于履行自己的职责即可。

直至抵达刘庄,韩阿富始觉肩负起为中央领导提供服务的重任。但至于具体是哪位领导人,他依旧未能探明详情。

韩阿富,一位烹饪技艺高超的烹饪大师,主动请缨,建议亲自烹制一桌鱼宴,以供领导鉴赏。在得到主厨的赞同后,韩阿富于早餐过后,满怀喜悦地前往西湖之畔,准备从鱼笼中精选出上等之鱼。

正当韩阿富聚精会神地逐一挑选着水中的鱼儿,他浑然不觉,湖边的人群正缓缓地朝着他的方向走来。

韩阿富选定了自己中意的那条鱼,这才缓缓起身。此刻,他才留意到,有人正缓缓向他走来。

那群人缓缓接近,韩阿富却心头泛起一丝困惑,他们既似曾相识,却又掺杂着几分生疏。

直至一位体态雄壮的人物缓缓走近,开口探询韩阿富所从事的公务,韩阿富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身材高挑的访客竟是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

韩阿富霎时凝固在原地,紧握手中刚捕获的鱼,嘴唇微张,却未能吐出半个字音,唯恐一不小心,言辞不慎,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主席问您。”

韩阿富这才恍然大悟,赶紧将手中的鱼儿放下,细心地擦净了双手,有些结巴地答道:“主席,我刚才正在从事捕鱼活动。”

察觉到韩阿富神情紧张得异乎寻常,毛主席随即出声予以安抚,告诉他无需过分紧张,同时特地叮嘱韩阿富务必留意安全,防止发生不测跌落。

毛主席问韩阿富籍贯。

“主席大人,绍兴乃我的故里之地。”在此刻,韩阿富的内心略显释然,面对主席的提问,他坦率作答,毫无保留。

“竟不知阁下与鲁迅先生同乡。”话音落下,毛主席及其一行人便转身离去。

韩阿富站在原地,不禁揉了揉双眼,接着用力掐了掐自己的大腿。那刺痛感瞬间在腿部蔓延,向韩阿富证实了那场经历并非虚幻。与他交谈的,正是敬爱的毛主席。

此次,韩阿富与毛主席的首次会面终于如愿以偿。

午后闲暇,韩阿富便以亲手捕捞的鲜鱼为主料,匠心独运地烹制了一道杭州的标志性佳肴——西湖醋鱼。

这道美食,赢得了毛主席的连连赞誉,也为韩阿富开启了通往北京工作的崭新历程。

三、佳肴入楼外楼

韩阿富能够顺利抵达刘庄,此中的关键功臣,非“楼外楼”莫属。

“楼外楼”彼时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航行了近百载,作为杭州赫赫有名的餐饮地标之一,它凭借着富丽堂皇的装饰和精致可口的菜品闻名遐迩。这里,对无数厨师而言,是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即便竞争激烈,他们亦愿意付出一切,只为一睹其风采。

韩阿富,生于贫瘠的农家小院,自十五岁起,便遵从父亲的安排,踏入了一家小酒馆,开启了其学徒生涯。

随着时间的流逝,韩阿富开始在餐馆担任帮工,并逐步晋升为厨师。凭借着其高超的厨艺,他在杭州逐渐崭露头角,频繁地为当地富豪家庭策划并主持各类庆典以及丧葬仪式。

1949年,杭州迎来解放之际,手头已有少许积蓄的韩阿富,毫不犹豫地开设了一家小型饭馆。

无需屈从于他人资本家的驱使,无需受制于他人,35岁的韩阿富自创业开设自家饭馆以来,生活便显得格外轻松与愉悦。

到了1953年初,一位自诩为杭州市公安局干部的人物应约而至,专程前来品鉴韩阿富的烹饪手艺。

消息迅速传开,引得众多食客慕名而至,韩阿富喜形于色。他所亲手炮制的美味佳肴,赢得了众人的一致好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为那位干部悉心准备了自家特色菜肴数道。

韩阿富的技艺可谓是出类拔萃,干部们一一品尝过后,无不交口称赞。他们甚至主动与韩阿富攀谈家常,气氛显得格外和谐。

数日之后,那位干部再次莅临本店。此次,他向哈弗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干部透露,他已将韩阿富推荐至楼外楼,此次前来,正是为了询问韩阿富是否愿意接受这份工作邀请。

在楼外楼执掌厨艺,对每一位杭州的厨师来说,乃是一项梦寐以求的荣耀。同样,这也正是韩阿富——这位从业已逾十几年的厨师——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向往。

韩阿富应约楼外楼。

步入楼外楼,韩阿富并未在众多名厨之中逊色,他的烹饪技艺反而愈发精湛。他所炮制的“西湖醋鱼”更是跃升为楼外楼的一大绝品,成为餐厅的标志性美馔。

韩阿富一度坚信,担任楼外楼的主厨这一职责,已足以让他的生命无憾。然而,命运使然,他却踏上了前往刘庄的路途,自此开始了后半生,紧随毛主席身旁,烹制美味佳肴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