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增资扩股向来都是一大难题,既要有股东的自愿投资,又要历经漫长的审批流程。
然而,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却迎来了一场增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13家保险公司公布增资方案或获批增资,总金额接近500亿,远超去年同期水平。
在保险行业深度转型与监管趋严的双重打压下,增资也越演越烈。其背后既有中小险企为满足监管要求的“生存式”增资,也有头部险企想进军新赛道的“战略式”布局。
2015年上半年的增资计划和获批方案呈现出密集、大额的显著特征,与往年的“小步快跑”式的增资不同。
具体来看,今年的险企公布的增资方案涉及金额已突破400亿元,不仅单笔增资规模明显扩大,增资频率较往年显著提升--短短半年内13家险企密集推进增资动作。
其中,平安人寿占据了增资金额的半壁江山。而中邮保险、中华联合人寿也不甘落后,分别增加注册资本39.8亿元、12亿元。
这一大规模的增资背后并不是无迹可寻。
2022年1月实施“偿二代”二期工程,对中小险企的资本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盈利能力较弱、资本补充有限的中小险企而言,新规则下风险因子调整、保单未来盈余分级计入等政策变化,可能会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短期内显著下滑。监管层考虑到政策转变的冲击,特别设置了3年过渡期,为险企留出资本消化时间。2025年作为最后期限,倒逼中小险企必须在此前完成资本补充。
当前持续处于历史低位的市场利率,正为保险行业提供了难得的融资窗口,促使保险公司加速推进资本补充计划。保险公司纷纷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特别是永续债。永续债具有票面利率低、期限灵活的特点,帮助保险公司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金配置,更好的提高盈利能力。
据数据显示,仅2025年一季度,保险公司永续债发行规模已达到457亿元,其中约60%由中小险企所贡献,反映出保险行业正在积极利用低利率环境进行资本储备。
此外,保险行业正积极开展战略资本储备,无论是规模较大的头部公司,还是力求突破的中小险企,都在通过增资扩股充实资本。
泰康养老计划增资20亿元用于养老业务板块拓展;复星联合健康拟投入8.1亿元支持健康险业务规模化发展;众安在线配39亿港元股份加大金融科技领域投入。这些资本投入中,不仅有保险企业的规模扩张,更是体现了保险企业的价值深耕。
保险企业增资并非一帆风顺,尤其要面临盈利质证、吸引实力的股东以及达成战略合作等挑战,过程复杂且难度大。但仍有保险企在这条路上持续发力、不曾停歇。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华贵人寿。华贵人寿背靠贵州茅台集团,一时间吸引无数目光集聚,却没有迎来盈利的“红利”累计亏损超12亿元。今年一月,华贵人寿就发出增资公告,拟募集资金人民币25亿元~45亿元,但至今没有下文。
安盛环球再保险增资困局同样引人关注。年初,安盛环球再保险发布增资计划,拟募集15亿元-30亿元,但审批流程仍未有实质性进展。
随着保险行业改革的持续推进,下半年险企的增资意愿不降反增,但获批增资难度大大提升。
纵观上半年的增资进程,大多数险企的增资仍由原有股东或地方国资主导,中小保险公司盈利能力较弱且缺乏强有力的股东,增资压力大;现阶段处于保险公司业务结构转型关键期,养老、健康等创新业务的持续 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另外,监管层也明确表明,拟将险企REITs、科创债权计划等创新品种纳入试点范畴,这预示着保险业资本工具箱将迎来新一轮扩容。
资本浪潮下,险企短期增资已筑起偿付能力的堤坝,但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当“偿二代”二期工程过渡期落幕、利率下行持续。这场关乎行业格局重塑的“大考”,要求险企必须完成从“输血式生存”到“造血式发展”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