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万平方公里,说出去这是将近4个北京市的面积。可你知道吗?就在2011年,中国和塔吉克斯坦为了帕米尔高原的领土争端,几经波折,最后居然“只”收回1158平方公里。这当中牵扯的历史恩怨、国际角力、现实考量,哪一个拿出来单说,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那么,为什么有争议的领土明明有2.8万平方公里,中国却“主动让步”?这种“割肉式”决断背后到底藏了哪些故事?答案不简单,慢慢往下看。
说到帕米尔高原,少数人才真去过那儿。但关于这里应该属于谁,看看历史书就明白,中外各方都争执得面红耳赤。有人说,“这原本就是中国的地,没理由给别人!”也有人反驳,“现实看利益,和睦最重要。”两边吵得不可开交,棋局变幻莫测。有人断言,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独立那年,手里其实攥着谈判主动权,可最后却放弃了几乎96%的争议领土。到底这是一场“壮士断腕”的妥协,还是现实下的聪明选择?可别急,里面的转折还有好几道弯呢。
要明白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先得“扒一扒”帕米尔的身世。传说中的“不周山”,《山海经》里就有记载。早在汉朝,西域都护府就在这里设岗,唐朝也没落下,清朝还特地竖了“乾隆纪功碑”。祖宗们翻过帕米尔,通商、取经、求法一路畅行。可是等到了19世纪,事情就变味了。沙俄与英国为争亚洲盘中餐,把帕米尔一刀两断,直接分给了自己人,还把瓦罕走廊撂给阿富汗作“安全垫”。清政府心里憋屈,但那时候家底被列强掏空,甲午海战刚败,想反抗也力不从心。百姓一边看热闹一边叹气:这地儿原本就是我们家的,如今倒给人分了去,闹心!
后来,清朝没熬过“国难当头”,民国政局一片混乱,多年的抗议也推不动大国嘴里的肥肉。世界变换,帕米尔始终成了“国际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不断被英、沙之间踢来踢去。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苏联也不肯松口。表面上,这里风平浪静,实际上各国“心里的算盘”从未停过。有人呼吁要收回遗失土地,有人劝说以大局为重,别为了几片野山头跟别人翻脸。“你一张嘴,我一把泪,地还是别人名下。”反方声音此起彼伏:“这不是吃亏吗?!”有人开始怀疑:难道我们只是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
就在大家以为这片土地就要沉进历史黑洞时,1991年,苏联轰然倒塌,一个叫塔吉克斯坦的新国家诞生了!这下中国终于等来机会:对方不是霸主级苏联,是独立初期“百废待兴”的新邻居。机会好比“破了窗户还能修补”,中方立刻重提领土谈判。谁料,塔吉克斯坦自己家正闹内战,国内一团糟。中国没有趁火打劫,反而伸出援手。为啥这么做?一来是邻里为重,二来也是为日后谈判埋下伏笔:等你安稳了再好好划界。伏笔收割的时刻终于到来,到了1999、2000、2002年,中国和塔吉克斯坦一连签了好几个“边界协议”,塔方同意归还1158平方公里。等到2011年,两国正式交接,130多年的悬案终于落地。这波神展开直接刷新大家的认知:妥协真的就等于吃亏吗?
表面上,这事儿终于有了交代,周边似乎安静下来。但实际上,帕米尔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塔吉克斯坦的内部依然不稳,经济也没缓过劲来。中国还担心——边界一旦留下争议,随时可能被外部势力挑拨挑事,到时候周边安宁可就成了泡影。而国内也有不少反对声音:“才收回来这么点,别人要是认为我们好说话,会不会以后都和我们讨价还价?”两国虽然建了口岸、通了航线、搞了基建工程,但互信到底有多深?每次一有风吹草动,类似争端又成了中外视野中的风暴眼。想彻底和平,还早着呢。
说起来,中国这回在帕米尔的表现还真是“会做人”——把几万个平方公里让出去,还能在国际上赢个口碑。反正地也不是当初咱自己“心甘情愿”割给别人的,历史证据中国手里攥得死死的。有人说,这种以和为贵的做法大气,推动国际关系良性发展。可仔细想想,不就是一厢情愿地“以德报怨”吗?要是别的国家都这么通情达理,我们还操什么心?说到底,就是希望周边稳定,专心搞经济,否则旧账天天翻,日子怎么安生?等哪天“好邻居”要是真闹腾,中国怕不是还得重新拆弹。国际新闻看多了就知道,咱们“忍让”一次就彻底断了别人的念头?国际关系里,示弱等于吃亏,有时候“好人”也不好当。细心一想,这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到底是高明布局,还是无奈让步?说什么“以退为进”,倒像极了被揍了两拳还要回头给人递块糖吃。
咱们都说“睦邻友好”,也懂得“互相体谅”,可面对现实,真要让咱自己割肉,你愿意吗?假如哪天别的国家也要拿“和谐”说事儿,让你再让出点地儿,是不是就该“慷慨大方”地送出去?中国历史上几次“失土归还”都靠妥协,真的是明智之举?还是一次次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你觉得,中国的帕米尔式做法,是在大局着想,还是把底线让得太低了?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做?欢迎留言,唠唠你的看法——“该不该继续做那个惯爱让步的‘大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