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劳改犯求邓小平援助,邓答:定会关照

 194    |      2025-08-04 06:33

在1974年,一位名叫牟宜之的人,从齐齐哈尔的一个劳改营中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帮助,恢复自己的名誉。

邓小平看完信后,直接批了句“务必给予照顾”。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背后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牟宜之出生于1909年3月12日,地点是山东日照的奎山乡牟家小庄。这个地方虽然不起眼,但他的家庭却是出了名的文人世家。据说,他的祖先与明朝末年的东林党有关系,家里人一直保持着读书和务农的传统,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他爹是乡村教师,从小就教他四书五经,还经常给他讲国家大事。牟宜之自小就聪明,脑子灵活,特别爱国。

他有一位姨夫名叫丁惟汾,是国民党里的重量级人物,也是一位参与过辛亥革命的老前辈。这个人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常常与他谈论如何振兴民族的话题,使得牟宜之从小就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

1925年,那时他才16岁,在济南的正谊中学读书,正好碰上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感到很不满,因为看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人们的压迫,于是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他还组织同学们上街游行,散发传单,活动搞得非常热闹。

1932年,23岁的牟宜之已经是个热血青年了。他在家乡日照参与了一场暴动,想推翻当地反动势力。

为了凑钱买枪,他把家里所有的三十亩地都卖了,真是下了血本。可惜起义失败了,他只好逃跑,先去了上海躲一躲。

去日本读书和感情选择

暴动失败后,牟宜之没有放弃。他决定出去学些真本领,1932年去了日本读书,先是进了秋田采矿专门学校,后来又转到了东京中央大学。

在日本期间,他还陷入了一段情感困扰。但那时中日两国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战争似乎随时可能爆发。牟宜之明白,这段感情无法再继续下去。

他不想因为个人的事情影响到抗日的大事,最后下定决心和枝子断绝了联系。1935年,他学成归来,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革命中。

回到祖国参加抗日斗争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了,他认为仅仅写文章远远不够,于是辞去了工作,前往鲁西参加实际行动。他先是去了武汉,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打算前往延安。

上级认为他有国民党背景,而且能干实事,便安排他去乐陵担任县长,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官员,实际上是在为共产党工作。

在乐陵,他做事非常果断。有个日本商人做起了毒品生意,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少麻烦,他毫不迟疑,立即下令严惩,吓得那个日本人不轻。

1938年,八路军115师343旅的政委萧华来到乐陵带兵,与当地的牟宜之相见恨晚。牟宜之把自己积攒的钱全都拿了出来,给部队购买粮食和衣物,并在萧华的引荐下加入了共产党。

这下他完全投身到了抗日的前线。不过,他那强硬的作风也给他带来了麻烦,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对他不满,打算把他抓起来。

乐陵的乡亲们不愿意了,几千人围着沈鸿烈的车大声抗议,最后硬是把他给放了出来。这事在当地传得很开。

1939年,牟宜之被派往重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统一战线工作。他在国民党的高层中穿梭,巧妙地将情报传递给共产党,既谨慎又勇敢。

那年秋天,他和邓颖超一同前往延安,向毛泽东汇报了山东和重庆的情况。他讲得非常清楚,毛主席听后频频点头,对他很是认可。

后来,他被派遣到冀鲁边区担任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负责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他又成为了八路军115师挺进纵队的秘书长,随部队在鲁西地区进行游击战。

1941年,他在山东沂蒙区当行政公署专员,带着小部队跟日军硬碰硬。有一次被日军围在山沟里,他不慌不忙,还用日语喊话嘲讽日本人,鼓舞自己人,最后居然带队突围了。

抗战结束后,牟宜之没有闲下来,而是去了辽东军区担任敌军工作部主任,主要任务是教育被俘的国民党军官。他通过说服教育,成功地让很多人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济南担任建设局局长,工作得十分投入。他修路、建桥、治理水患,让济南城变得越来越有模样。

好景不长,1957年,由于他过去与国民党的关系,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从此,他被发配到齐齐哈尔进行劳动改造,一待就是17年。

他曾是一位局长,如今成了劳改犯,生活过得非常艰难。东北的冬天冷得厉害,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手上长满了冻疮,走路都很吃力。但他心里那份不服输的劲头还在,一直想着为自己翻案。

1974年的那封求援信

到了1974年,牟宜之已经66岁了,在劳改营里熬了17年。他身体不好了,但脑子还很清楚。

他回忆起抗战时期与邓小平并肩作战的日子,觉得这位老战友或许能助他一臂之力。于是,他在营地里找了些废旧纸张,借了一支磨损的毛笔,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里,他没有诉苦抱怨,只是诚实地回顾了自己的革命历程。从日照暴动到乐陵抗日,再到策反敌军和建设济南,每一件事都写得明明白白。

他向邓小平表示,自己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从未做过对不起党的事情,如今却被冤枉至此,只希望能得到公正对待。写完信后,他请一个即将获释的人帮忙带出监狱,寄往北京。

那时邓小平刚刚恢复了一些权力,每天都很忙碌。一天早晨,他在办公室里翻阅文件时,看到了这封信。

他没有多想,拿起笔在信上写下了“牟宜之在革命中立功,务必给予照顾”,然后让人赶紧去办。

邓小平的批示起了作用。1975年,牟宜之拿到了国务院和建设委员会的推荐信,终于能回济南了。

他乘火车抵达济南站,发现城市变化巨大,心中感慨万千。当年他修建的道路依旧存在,而他自己却已年迈,走不动路了。

回济南后,他原本打算安安静静地度过晚年,可身体却太差了。劳改的那17年把他累坏了,走路时还得拄拐,腿脚也不灵光。

不久后,因为长期劳累和心里不痛快,他得了脑血栓。1975年4月29日,他在济南去世,享年66岁。他走得非常平静,没能亲眼看到自己名誉恢复的那一天。

1979年,中央组织部为牟宜之恢复了名誉,正式承认了他的革命贡献。虽然这个消息来得晚了些,但至少给了他的家人一些安慰,也让人们重新记起了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