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一夫四妻制合法,13岁幼女竟可出嫁,伊朗八千万民众集体沸腾!

 140    |      2025-08-12 06:23

伊朗,这片古老的波斯土地,八千多万伊朗人的生活充满张力。信仰古老,现代碰撞;传统交织,变革涌动。法律允许男人娶四位妻子,女孩子十三岁就能出嫁。这些规定,在全球范围看,争议巨大。然而,在伊朗,这只是日常。有人坚持宗教传统,有人追求变革,社会图景复杂深刻。

革命重塑:法律时光倒流

伊朗的治理模式,带着浓厚的神权色彩。1979年,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宗教领袖霍梅尼上台,彻底改变了国家的法律和社会面貌。

革命前,伊朗女性的法定婚龄是18岁,与许多国家一致。革命后,法律出现倒退,女童九岁就能结婚,男性则可以合法迎娶四位妻子。

这些变化,都源自对伊斯兰教法的严格解读,特别是什叶派经典的引用。宗教领袖们认为,这是对信仰的忠诚,也是对公元七世纪先知时代的回归。

这种法律根植于久远的历史。古代中东地区战乱频发,男性死亡率高,一夫多妻被看作保障家族延续的方式。

女性地位低下,常被视作财产或劳动力,婚姻更多是经济和政治的联结。伊朗的法律沿袭了这些传统,强调男性对家庭的掌控。

即便到了现代,伊朗的工业和科技突飞猛进,国家培养了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但社会规范依然受宗教约束。

大学里,女学生们戴着头巾埋头学习。街头,道德警察巡逻,确保女性服饰符合教规。这种现代与传统的矛盾,让伊朗社会显得格外割裂。

革命后的宪法曾宣称男女平等,但教法优先的原则让女性权益受限。比如,女性继承权仅为男性的一半,离婚时赔偿也远低于男性。

即便如此,伊朗并非完全压制女性。女性可以驾驶车辆、读大学、担任公职,这在一些邻国,比如阿富汗,是不可想象的。

约40%的大学生是女性,显示出教育领域的进步。但这些成就,并未改变婚姻法中的保守底色。八千多万伊朗人中,不少人对这种现状习以为常。

但也有人开始质疑,变革的种子已然萌芽。

现代面孔下的传统壁垒

伊朗的婚姻制度,深深嵌入宗教框架。法律允许男性最多娶四位妻子,前提是能公平对待每位妻子并提供经济支持。这条规定来自《古兰经》。

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城市里的中产家庭,男人多半只有一位妻子。但在农村或富裕阶层,娶多位妻子仍不罕见。

男性无需第一位妻子的同意即可再婚,这让不少女性感到不公。社会上,一部分人将一夫多妻视为宗教权利。

另一些人却认为它是性别压迫的象征。

更引人关注的是女性的结婚年龄。1979年后,伊朗将女童的法定婚龄定为九岁,依据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妻子阿伊莎在幼年结婚的记载。

这一规定在当时几乎无人挑战,因为革命的宗教热潮席卷全国。但九岁的婚龄,生理和心理上都充满风险。

医生的报告显示,童婚导致的早孕常引发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社会压力下,2002年,伊朗议会将女童婚龄提高到十三岁。

但附加条件:若父亲和法院同意,女童可更早结婚。这一例外条款,让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据统计,每年仍有数千名十三岁以下女童被嫁出,农村地区尤为普遍。

城市里的伊朗人,对这些法律的看法两极分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接触了全球化的观念,越来越质疑童婚和一夫多妻的合理性。

他们在咖啡馆里翻阅国际新闻,或通过翻墙软件浏览海外网站,了解女性权益的进展。女权组织虽受政府严格管控,仍通过地下活动传播健康知识,呼吁提高婚龄。

2010年代,社交媒体兴起,年轻人用匿名账号讨论婚姻法,帖子常常被删除,但讨论热度不减。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居民更倾向于接受传统。

宗教领袖在清真寺布道,强调婚姻法的神圣性。家庭经济困难时,嫁女往往被视为减轻负担的办法。

保守派与改革派的博弈,贯穿伊朗社会的方方面面。宗教领袖们在神学研讨会上翻阅古籍,坚称教法不可更改。

他们认为,质疑婚姻法就是动摇国家的根基。改革派则引用医学和国际人权报告,主张法律应与时俱进。

2002年的婚龄调整,是改革派难得的胜利。但保守势力的反扑让后续变革举步维艰。伊朗的女性,既在大学里追求梦想,又在法律的框架下挣扎。

婚姻法的争议成了社会分化的缩影。

婚姻争议:传统与觉醒的较量

伊朗的婚姻法改革,步履蹒跚却未停滞。2002年婚龄从九岁提高到十三岁,背后是女性权益团体的多年努力。

她们在社区中心分发传单,记录童婚的健康风险,试图唤醒公众意识。医护人员也在发挥作用,医院的统计数据被提交给议会。

证明早婚对母婴健康的危害。这些努力虽小,却在保守的社会中激起涟漪。近年,部分议员提出将婚龄进一步提高到十五岁的提案。

但每次讨论都被宗教领袖否决。

社交媒体为改革提供了新舞台。尽管伊朗政府对网络严加管控,年轻人仍通过VPN分享观点。匿名博客和短视频揭露童婚的现实,引发广泛共鸣。

海外的伊朗侨民,约400万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在欧美国家组织论坛,批评伊朗的婚姻法。

相关报道通过网络回流国内,激励了本土的讨论。2020年代,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也加大了对伊朗童婚问题的关注,施加外交压力。

但伊朗政府多以“文化主权”为由回绝干涉。

保守势力依然强大。神学院的学者们定期发表声明,捍卫教法的主导地位。农村地区的清真寺里,布道者呼吁信众抵制西方观念,维护传统婚姻模式。

经济困境也让童婚难以根除,贫困家庭往往将女儿的婚姻视为经济交易。即便如此,城市里的年轻人没有放弃。

他们在大学课堂上探讨性别平等,在街头小规模抗议,尽管常被道德警察驱散。教育的普及,让更多女性意识到自身权利,改革的呼声逐渐壮大。

结语

伊朗,其未来走向,就像一幅持续创作中的画卷。画卷之上,既有古老底蕴的厚重色彩,又有新生力量注入的鲜活笔触。八千多万伊朗人,他们一部分人紧守信仰的婚姻规范,另一部分人则向往与世界接轨的平等生活。2002年的变革,证明了改变的可能性,但根深蒂固的保守力量,预示着这条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这个国家,在传统与现代的持续拉扯中,如何书写最终篇章,需要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