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自己都开始承认了,这场中美之间的较量,天平似乎正在倾斜。去年美国财长耶伦还只是说,中国是经济领域最大的竞争者,话里话外透着一股酸溜溜的味道,承认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又指责补贴政策扰乱了市场。
到了今年,美国情报界的年度威胁评估报告干脆撕掉了温情面纱,直接把中国列为“最有能力的战略对手”。这种官方定调,不再是经济上的酸话,而是军事和战略层面的高度警觉。这不禁让人想问,美国人到底猜对了什么?他们眼中的中国,究竟强大到了什么地步?
肉眼可见的硬件迭代
军事上的变化是最直观的。曾几何时,中国的海军力量还不足以引起全球关注,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就拿航母来说,这个过程快得惊人。从2012年服役的改装航母辽宁舰起步,这艘六万吨级的平台,让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舰载战斗机。
紧接着,2019年,国产化程度更高的山东舰入列,排水量提升到七万吨。而到了2022年,八万吨级的福建舰下水,这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巨舰,标志着中国海军技术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能兼容更多更先进的战机。
今年上半年,福建舰完成了多次海试,这意味着电磁弹射技术已经从图纸走向了现实。更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发生在今年六月,辽宁舰和山东舰两支航母打击群,首次同时穿越第一岛链,浩浩荡荡地进入西太平洋。这在历史上是头一遭,传递的信号不言而喻。
空中力量的进步同样让美国人坐不住。歼-20隐身战机从2011年首飞到2017年服役,数量一直在稳步增加。今年上半年,新批次的交付让其年生产率达到了惊人的一百架以上。
更关键的是,换装了国产WS-15发动机后,这款双发重型隐身战机的性能得到了完全释放。美国兰德公司今年的报告就指出,歼-20在电子战和导弹集成方面已经追上甚至超越了F-35,在空战中具备了与之正面抗衡的能力。
而且,双座版的歼-20S在今年也已形成战斗力,它不仅仅是增加一个座位那么简单,而是作为一个空中指挥节点,能够指挥无人机群进行协同作战。美军的兵棋推演显示,想要击落一架歼-20,往往需要多架F-35进行围攻,并且要承受很高的战损率。
掰手腕得看综合实力
陆军的现代化同样不容小觑。自2015年军改以来,重型合成旅的建设成效显著,99A主战坦克和直-20通用直升机已经成为标配。翼龙-2这类察打一体无人机大规模融入作战体系,在边境巡逻中表现抢眼。
中国的国防报告显示,陆军的火力密度和机动性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美方承认,中国军队在高原和城市等复杂环境下的作战适应性很强。密集的防空网络,特别是红旗-9这类导弹系统,为地面部队撑起了一张严密的保护伞,让美军引以为傲的空中支援面临巨大挑战。
钱袋子也鼓了起来。今年的军费预算估计在3300亿到4500亿美元之间,虽然总额上仍低于美国,但考虑到中国更高的采购效率和更低的装备成本,实际购买力可能已经非常接近。这笔钱支撑了核武库的扩张,核弹头数量已超过600枚,新的洲际导弹发射井也在建设中。
“不是对手”的真正含义
看到这里,似乎“美军根本不是对手”的结论呼之欲出。硬件在追赶,数量在超越,技术在突破。但我们必须冷静下来想一个问题:现代大国之间的对抗,真的是一场简单的武器参数对比或者战场上的“绝对碾压”吗?
宣称“美军根本不是对手”,其实是对战争本质的极大简化。中国的优势,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比如中程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武器和近海防御体系,确实对美军的传统介入模式构成了严峻挑战。但这并不等于全局性的制霸。
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投送能力、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网络、庞大的盟友体系、以及几十年来积累的联合作战经验和数据,这些无形的战力,同样是无法仅凭纸面数据衡量的。战争是体系的对抗,单一领域的长板,并不能决定整个木桶的容量。
更重要的是,美军并没有坐以待毙。面对挑战,他们正在加速转型,比如发展“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将兵力分散以降低被打击的风险;大力发展无人作战系统和人工智能;同时不断强化与印太地区盟友的协作。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是追求在中国的家门口“全面碾压”,而是构建强大的拒止能力,让任何冲突的代价都高到无法承受。
结语
所以,“美国人猜对了”,他们猜对了中国实力的跃升是“史无前例”的,猜对了自己遇到了一个体量和潜力都足以与自己匹敌的对手。但如果把“美军根本不是对手”理解为中国可以毫发无损地在全面冲突中获胜,那就是一种危险的幻想。
在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全球性大国之间,全面战争的剧本里没有赢家,只有代价高昂的“双输”游戏,其后果将是全球性的灾难。渲染这种“无敌论”,除了刺激对抗螺旋升级,滋生战略误判,没有任何益处。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叫嚣着要在战场上碾压谁,而是拥有足够的力量去慑止战争,守护和平。实力是用来维护自身发展的权利,而不是用来豪赌的。如何运用这份史无前例的力量,以最大的智慧避免滑向冲突的深渊,这才是比任何先进武器都更重要的课题。毕竟,让战争永不发生,才是对人民最负责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