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深秋的沂蒙山区,寒风吹过光秃秃的山梁,卷起枯草碎屑,像极了当时鲁南抗日根据地的艰难处境。
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4团的阵地上,团长张仁初正盯着迫击炮班仅剩的3发炮弹出神,炮班长王福民攥着炮杵的手青筋凸起,几个炮手围着炮身,眼神里满是不甘。
就在三天前,日军第32师团一部纠集伪军共2000余人,兵分三路向抱犊崮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4团奉命在桃峪一带阻击敌人,掩护根据地机关和群众转移。
"团长,要不咱省着点用?等鬼子靠近了再打?"王福民的声音带着沙哑,这几天的连续作战让他嗓子冒火。
张仁初转过身,军装领口磨得发白,脸上还沾着泥土,唯独那双眼睛亮得吓人。
他拍了拍王福民的肩膀,目光扫过阵地上严阵以待的战士们:"省着用也不是办法,3发炮弹,就算每发都能炸倒几个鬼子,也挡不住他们的冲锋。咱们得想个法子,让鬼子给咱'送'炮弹来。"
这话一出,身边的几个连排长都愣住了。
一连连长刘春林挠了挠头:"团长,您这是开玩笑吧?鬼子巴不得把咱的炮弹都打光,咋还能给咱送?"
张仁初没直接回答,而是蹲下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地图,用手指着桃峪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韩家洼:"你们看,韩家洼是鬼子的后勤补给点,昨天侦察员回来报,说鬼子在那儿囤积了一批弹药,其中就有迫击炮炮弹。而且,负责看守补给点的伪军是刘黑七的旧部,这帮人战斗力不行,还贪生怕死,这就是咱们的机会。"
刘黑七本名刘桂堂,是鲁南一带臭名昭著的土匪头子,抗战爆发后投靠日军,手下的伪军大多是地痞流氓,平日里欺压百姓有一套,打起仗来却个个惜命。
张仁初之所以敢打韩家洼的主意,正是摸透了这帮伪军的软肋。
但即便如此,4团眼下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全团能战斗的兵力不足800人,轻重武器加起来不到100件,而且经过三天阻击,弹药消耗殆尽,别说攻打补给点,就是守住现有阵地都很吃力。
"团长,要不咱请求旅部支援?"二连连长赵文彬提议。
张仁初摇了摇头,眉头紧锁:"旅部那边也在跟另一路鬼子周旋,自顾不暇。再说,等支援赶到,根据地的群众早就被鬼子追上了。咱们必须自己想办法,不仅要守住阵地,还要把韩家洼的弹药给抢过来。"
当天夜里,张仁初召开了作战会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刘春林带领一连继续坚守桃峪主阵地,用游击战的方式牵制正面敌人,营造出4团主力仍在原地的假象;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二连和迫击炮班,连夜奔袭韩家洼,夺取敌人的弹药补给。
为了确保行动成功,张仁初还特意找来当地的民兵队长李老栓,让他带着几个熟悉地形的民兵当向导。
"张团长,韩家洼周围有鬼子的岗哨,而且村里还驻着一个排的伪军,硬冲肯定不行。"
李老栓压低声音说,他常年在这一带活动,对鬼子和伪军的布防了如指掌。
张仁初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迫击炮班身上:"老王,你们那3发炮弹,可得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王福民挺直腰板:"团长您放心,就算只剩1发,咱也能把它打准!"
凌晨两点,张仁初率领的突击队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向韩家洼靠近。
一路上,民兵们熟练地避开鬼子的巡逻队,很快就摸到了韩家洼村口。
村口的伪军岗哨正缩在碉堡里打盹,张仁初使了个眼色,两名突击队员悄悄摸过去,没等岗哨反应过来,就用匕首结果了他们的性命。
进村后,突击队按照预定计划,迅速包围了伪军的驻地。
张仁初让战士们朝院子里扔了几颗手榴弹,爆炸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伪军。
"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缴枪不杀,八路军优待俘虏!"战士们的喊话声在夜空中回荡。
院子里的伪军乱作一团,他们本来就没什么斗志,听到八路军的喊话,更是吓得不敢露头。
就在这时,村西头传来了枪声——负责看守弹药库的几个鬼子发现了异常,开始向突击队射击。
张仁初当即下令:"二连负责解决院子里的伪军,迫击炮班跟我来,打掉鬼子的火力点!"
王福民带着炮手们迅速架起迫击炮,瞄准了鬼子所在的弹药库旁边的岗楼。
"团长,目标锁定,距离800米!"炮手报告。
张仁初点了点头:"放!"
王福民猛地拉动炮绳,"轰"的一声,第一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岗楼,准确地落在了岗楼顶部,岗楼瞬间被炸毁,里面的鬼子全被炸死。
剩下的几个鬼子见状,吓得钻进了弹药库,不敢再出来。
院子里的伪军听到炮声,以为八路军主力到了,纷纷举着枪从院子里走出来投降。
张仁初让人把俘虏集中起来看管,然后带着战士们冲向弹药库。
弹药库的门被鬼子从里面锁死了,战士们用炸药包炸开了门,冲进去一看,所有人都激动得欢呼起来——库里堆满了炮弹、子弹和手榴弹,其中光是迫击炮炮弹就有足足1000发!
"快,把炮弹都搬上车!"张仁初大声下令。
战士们和民兵们齐心协力,把弹药搬到事先准备好的马车上。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鬼子的增援部队到了!
张仁初一看手表,已经凌晨四点,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他当即下令:"撤退!二连负责断后!"
二连的战士们在村口架起机枪,对着赶来的鬼子猛烈射击。
鬼子以为遇到了八路军主力,不敢贸然前进,只是在远处用炮火轰击。
趁着这个间隙,张仁初率领突击队赶着装满弹药的马车,迅速撤离了韩家洼。
等鬼子冲进韩家洼时,只剩下空荡荡的弹药库和一群吓得瑟瑟发抖的伪军。
当突击队带着1000发迫击炮炮弹回到桃峪阵地时,刘春林和一连的战士们都惊呆了。
"团长,您真把鬼子的炮弹给'要'过来了!"刘春林激动地说。
张仁初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不是'要',是鬼子'送'来的。有了这些炮弹,咱们就能好好跟鬼子打一仗了!"
当天上午,日军向桃峪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鬼子的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向4团的阵地冲锋。
张仁初站在阵地上,沉着指挥:"迫击炮班,瞄准鬼子的炮兵阵地,给我狠狠地打!"
王福民带领炮手们迅速调整炮位,一发发炮弹呼啸着飞向敌人的炮兵阵地。
鬼子的炮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4团的迫击炮炸得人仰马翻,失去了火力支援。
没了炮火掩护,鬼子的步兵成了活靶子。
4团的战士们用步枪、机枪和手榴弹向敌人射击,阵地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日军一次次冲锋,都被4团的战士们打了回去,尸体在阵地前堆成了小山。
下午三点,日军见久攻不下,而且弹药消耗殆尽,只好下令撤退。
4团的战士们乘胜追击,又消灭了一批敌人。
这场战斗,4团共歼灭日伪军3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不仅成功掩护了根据地机关和群众的转移,还挫败了日军的"扫荡"计划。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围着缴获的炮弹欢呼雀跃。
张仁初走到迫击炮班跟前,拍了拍王福民的肩膀:"老王,当初你还担心3发炮弹不够用,现在好了,咱们有1000发炮弹了,以后再跟鬼子打仗,咱腰杆更硬了!"
王福民笑着说:"还是团长您有远见,要是按我那想法咱顶多只能打退鬼子几次冲锋,哪能缴获这么多弹药啊!"
就在这时,通信员匆匆跑过来,递给张仁初一封电报。
张仁初看完电报,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他召集连以上干部开会,指着电报说:"旅部刚刚发来消息,日军第12军调集了5万兵力,准备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扫荡',预计三天后就会到达。咱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守住抱犊崮山区,为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争取时间。"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明白,一场更残酷的战斗即将开始。
张仁初看着大家,眼神坚定:"虽然鬼子来势汹汹,但咱们现在有了充足的弹药,还有根据地群众的支持,只要咱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打退鬼子的进攻。接下来,咱们要抓紧时间加固阵地,补充弹药,做好战斗准备。我相信,只要咱们坚持下去,胜利一定是属于咱们的!"
干部们纷纷点头,眼神里充满了斗志。
他们走出会议室,开始组织战士们加固阵地、擦拭武器。
夕阳下,抱犊崮山区的山峰巍峨耸立,4团的战士们忙碌的身影在阵地上穿梭,远处的山路上,隐约传来了日军部队行进的脚步声——一场决定沂蒙抗日根据地命运的生死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张仁初站在阵地前沿,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山路。尘土飞扬中,隐约可见日军部队正在集结。他转身对身边的参谋说:"通知各连排长,立即到指挥部开会。"
十分钟后,临时搭建的指挥部里挤满了人。张仁初指着地图说:"根据侦察兵报告,日军这次分三路进攻。主力部队沿公路推进,预计明天中午到达;东侧山沟有一支迂回部队;西面还有一支骑兵中队。"
一连连长刘春林皱着眉头说:"团长,咱们现在虽然弹药充足,但兵力还是太少。正面硬拼不是办法。"
"所以我决定改变战术。"张仁初用铅笔在地图上画了几个圈,"一连负责正面阻击,但要采取运动防御。二连埋伏在东侧山沟,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再打。三连和民兵负责西面,重点对付骑兵。"
炮班长王福民举手问道:"团长,咱们的迫击炮怎么安排?"
"你们分成两组,一组跟随一连机动支援,另一组配合二连伏击。"张仁初转向通讯兵,"立即派人通知根据地党委,让他们加快群众转移速度。"
会议结束后,各部队立即行动起来。张仁初叫住刘春林:"老刘,一连的任务最重,你们要多挖掩体,注意保存实力。"
刘春林点点头:"团长放心,我们会利用地形节节阻击。"
夜幕降临前,张仁初亲自检查了各处阵地。他来到二连埋伏的山沟,发现战士们正在挖设陷阱。赵文彬连长报告说:"团长,我们在沟里埋了地雷,还准备了滚石和火油。"
"很好,但要注意隐蔽。"张仁初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搓了搓,"明天可能会有雨,让战士们多准备些防雨装备。"
第二天清晨,侦察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团长,鬼子先头部队距离我们不到五里地了!"
张仁初立即下令:"全体进入战斗位置!通知民兵队做好后勤准备。"
上午九时,日军先头部队出现在视野中。大约一个中队的步兵在坦克掩护下,沿着公路缓缓推进。张仁初在望远镜中看到,日军士兵都穿着崭新的军装,武器装备精良。
"传令下去,等敌人进入200米范围再开火。"他对身边的通讯兵说。
日军越来越近,战士们屏住呼吸,手指扣在扳机上。突然,一连阵地上的机枪喷出火舌,密集的子弹射向日军队伍。日军立即散开,坦克调转炮口开始轰击。
"迫击炮准备!"张仁初大喊,"瞄准坦克后面的步兵!"
王福民亲自操作一门迫击炮,连续发射三发炮弹,准确落在日军步兵群中。爆炸掀起的气浪将十几个鬼子掀翻在地。
正面战斗打响的同时,东侧山沟里,二连的战士们静静等待着。赵文彬低声对身边的战士说:"别着急,等鬼子全部进来再打。"
大约一个小时后,日军迂回部队果然进入了山沟。走在最前面的鬼子兵突然踩中了地雷,"轰"的一声巨响,整个队伍顿时乱作一团。
"打!"赵文彬一声令下,埋伏在山坡上的战士们同时开火。滚石和火油从高处倾泻而下,日军士兵惨叫着四处逃窜。
西面的战斗同样激烈。日军骑兵试图包抄八路军阵地,却被三连和民兵用密集的火力阻挡。民兵队长李老栓带着几个神枪手,专门瞄准马匹射击,失去坐骑的骑兵很快被消灭。
中午时分,张仁初发现日军开始调整部署。他立即召集参谋人员:"鬼子可能要改变进攻方向,通知各连加强警戒。"
果然,下午两点,日军集中炮火轰击东侧山沟,同时派出一个大队的兵力强攻二连阵地。赵文彬在电台里焦急地报告:"团长,我们这边压力很大,请求支援!"
张仁初沉思片刻,下令:"三连抽调一个排去增援二连。迫击炮集中火力打击日军后续部队。"
战斗持续到傍晚,日军始终无法突破八路军的防线。夜幕降临后,枪声渐渐稀疏下来。张仁初召集各连连长开会。
"今天打得不错,但我们伤亡也不小。"他环视众人,"一连伤亡23人,二连伤亡31人,三连伤亡15人。"
刘春林拍着桌子说:"团长,明天鬼子肯定还会进攻,我们得想办法减少伤亡。"
"我有个计划。"张仁初指着地图说,"今晚派小分队袭扰日军营地,让他们不得休息。同时,主力部队后撤到第二道防线。"
赵文彬疑惑地问:"撤退?那之前的阵地不就白守了?"
"不是撤退,是战略转移。"张仁初解释道,"第二道防线地形更有利,而且我们埋设了大量地雷。等鬼子追上来,再给他们一个惊喜。"
当晚,由民兵组成的袭扰分队悄悄接近日军营地。他们时而放冷枪,时而投掷手榴弹,搞得日军整夜不得安宁。与此同时,八路军主力有条不紊地撤往新的防御阵地。
第二天一早,疲惫不堪的日军发现八路军"溃退",立即组织追击。但当他们进入雷区时,接二连三的爆炸让日军损失惨重。
张仁初在新阵地上看到这一幕,立即下令:"开火!"
埋伏多时的八路军战士从四面八方射击,日军陷入混乱。王福民指挥迫击炮集中轰击日军指挥所,当场炸死了一名日军大队长。
战斗持续到中午,日军终于支撑不住,开始全线撤退。张仁初命令部队:"不要追击,抓紧时间休整和救治伤员。"
下午,根据地党委派来的慰问团到达前线。党委书记握着张仁初的手说:"张团长,你们打得太好了!群众都已经安全转移,还给你们带来了补给和药品。"
张仁初松了口气:"这就好。不过鬼子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可能还有更残酷的战斗。"
果然,三天后,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再次发动进攻。这次他们改变了战术,不再正面强攻,而是采取包围和封锁的策略。
"团长,鬼子把东面的山路都封锁了。"侦察兵报告说,"我们的补给线被切断。"
张仁初召集干部们开会:"现在形势很严峻,我们必须突围。我决定兵分两路:一连和三连掩护群众转移,二连和我负责断后。"
刘春林站起来反对:"团长,断后太危险,还是让我来!"
"这是命令!"张仁初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必须保证群众安全到达新的根据地。"
突围行动在夜间开始。张仁初带领二连战士向日军阵地发起佯攻,吸引敌人火力。激烈的交火中,王福民被弹片击中腿部,但他坚持操作迫击炮,直到打完最后一发炮弹。
"老王,你受伤了!"张仁初扶住摇摇欲坠的炮班长。
王福民咬着牙说:"没事,团长...我还能打..."
张仁初命令卫生员:"立即把王班长送到后方!"
天亮时分,突围行动成功。大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但断后的二连伤亡过半。张仁初自己也受了轻伤,左臂被子弹擦出一道血痕。
在临时宿营地,张仁初看望伤员后,立即召开总结会议。他首先表扬了大家的英勇表现,然后严肃地说:"这次战斗暴露出我们的很多不足。通讯设备落后,伤员救治不及时,弹药消耗过快..."
赵文彬提议:"团长,我们应该加强训练,特别是夜战和游击战术。"
"说得对。"张仁初点头,"从明天开始,全团展开针对性训练。同时,派人与其他兄弟部队取得联系,争取协同作战。"
就在这时,通讯员送来一份电报。张仁初看完后,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好消息!115师主力正在向这边靠拢,准备对日军发起反攻!"
战士们闻言,纷纷欢呼起来。张仁初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但这意味着我们的任务更重了。在主力到达前,必须牢牢拖住这股日军。"
接下来的日子里,4团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时而袭击日军据点,时而伏击运输队,让日军疲于奔命。每次行动前,张仁初都会亲自侦察地形,制定详细计划。
一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的行动中,刘春林提出了不同意见:"团长,我觉得应该在峡谷设伏,而不是在平地上。"
张仁初认真考虑后说:"你说得对,峡谷地形更有利。就按你的方案执行。"
这次伏击大获成功,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清点战利品时,张仁初却保持着警惕:"立即转移,鬼子很快就会报复。"
果然,两小时后,日军飞机轰炸了原来的伏击地点。由于及时转移,部队没有遭受损失。
半个月后,115师主力终于到达。在联合军事会议上,师首长高度赞扬了4团的战绩:"你们以少胜多,牵制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为根据地反'扫荡'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仁初谦虚地说:"这是全体指战员和根据地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后的反攻战役中,4团作为先锋部队,一举攻克了日军重要据点。战斗结束后,张仁初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对身边的战士们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要继续战斗,直到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
战士们齐声高呼:"誓死保卫祖国!抗战到底!"
夕阳下,这支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队伍,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的身影与巍峨的沂蒙山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