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关税喊到300%!中方掀牌面!对盟友连出重手

 103    |      2025-08-24 12:47

300%?这不是加税,这是把门焊死。

我当时看了下表,8月15日,飞机飞过安克雷奇的夜色,话是从空中落下的。

随手一掷,半导体关税被抬到最高300%的预期。

有人立马翻合同,有人先看库存,更多的人沉默,两秒,三秒,开始改投资路线图。

镜头往前拨回到8月6日,白宫。

库克坐得挺直,1000亿美元的承诺像压在桌上的沉块,没人说豪情,只有折旧周期和税负测算。

那些会议室里的句子都短,像军令。

彼时的美国,还在把钢铁关税从早些时候的50%当成功案例举给选民看;芯片这盘更大,野心也更直白:用高墙逼全球产线进场,把订单和资本拉回本土。

北京的动静没拖。

8月12日到14日,商务部五纸公告,一口气打向四个方向:加拿大、印度、欧盟、日本。

不是花拳,都是实货,油菜籽、合成橡胶、豌豆淀粉、光纤,按住那些最容易被倒价砸穿国内厂子的品类。

加拿大前脚对含中国熔铸成分的钢铁从8月1日起加了25%,后脚自己农口被卡脖子,消息像雪球滚过谷底,渠道商先慌。

节奏奇怪吗?

不奇怪。

8月12日本该是中美关税宽限期的节点,结果有个联合声明又把停火线往后推到11月10日。

日历翻了页,空出手来清外围,顺带把那些跟风的盟友拉回谈判桌边,不用嚷,价格就是话。

半导体这块,数字的冷硬摆在那里。

美国并不是典型的芯片净进口国,2024年进口成本大概402亿美元,出口端还多赚了约104亿美元。

把一个靠出口挣钱的产业,用国内消费去点燃,说得上去的地方,是资本的预期;说不通的地方,是物理的短板。

ASML的光刻机,信越化学的光刻胶,高纯气体、12英寸硅片,一样都不能只靠口号国产化完成传送门。

你把税加到300%,也得有设备能进厂,良率能爬坡,产线能跑起来。

有人把这次操作看成预期作战。

确实像。

300%未必明天落地,像把尺子先拉到尽头,逼企业做现在的决定。

厂址朝哪边落,现金流往哪边走,决定在今天。

与之并排的,是中国这边点名反制的清单。

对加拿大油菜籽加最高75.8%反倾销保证金,3月时菜籽油、菜粕已经叠了100%关税;印度的光纤被盯紧,欧日若干敏感品纳入观察。

纸面不花哨,背后的意图很直接:保护国内产业的利润线,提醒跟风政策不免费。

芯片是全体系工程,关税像一层粗糙的滤网,截住的不是技术,是路线选择。

台积电的先进制程,设计在美、设备在欧、材料在日的分布像一张老网。

你要强行把鱼都赶到一个塘里,水先浑,接着涨价。

这会不会带来通胀?

别急着喊结论。

半导体链条的传导通常晚一两季,先动的是代工报价,再是整机BOM,最后落到汽车、手机、服务器。

等账单到手,多半已经过了一个季度,消费者的忍耐力被一点点消耗,这种慢热,比一夜惊雷更难熬。

加拿大这段插曲,值得单拿出来看。

它被美国钢铁关税挤压,转身拉起对中国成分钢材的25%壁垒,试图护一下自家厂子的生意。

结果油料作物这头被中国按住,农场主的压力会沿着链条传到议员的邮箱里。

这不是谁狠,谁就赢,是谁能把代价摊给对手的内部,谁就更有空间。

很多人念叨脱钩两个字。

更准确的画法,是三套供应链的并行:美系、亚欧系、中系,互相牵着几根细线,不至于断,也谈不上顺滑。

企业从成本最优改做政策最稳,这句话听上去像财务会上的黑话,可惜是真话。

重资产行业怕不确定,怕到愿意为确定性多付20%到40%的在美建厂全寿命成本,只要补贴和税惠能把IRR扶上去。

补到什么时候,是另一张表。

向内看,中国的筹码也不浪漫。

前七个月进口芯片2286亿美元,净进口的压力像一块石头压在账上。

你要稳这块盘,路并不只有一个方向:一方面精确反制,把倾销风险高的品类压住;一方面把材料、设备往里推,高纯气体、光刻胶、硅片、靶材、封测设备,任何一环补上,价格曲线就没那么陡。

产业是体能活,不是口才活。

这段时间的舆论里,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时间表。

8月15日的空中放话,只是把节拍器拨快了一下。

前面有8月6日白宫上的1000亿承诺,后面有11月10日的宽限期终点。

中间夹着中国对四个方向的点穴。

有人问这像不像军事上的压制—机动—火力再压制。

像。

贸易就是另一种作战科目,只是枪法被换成了税率和清单。

通胀的担忧,从金融市场的角落飘出来,又躲回去。

市场怕不确定,企业怕现金流,消费者怕价格单。

三怕叠在一起,这场变奏不会短。

汽车电子要芯片,通信设备要芯片,AI服务器更要堆芯片,涨得最快的品类未必最先被看见,反而是那些你每天摸在手里的小东西,先烦人:延迟交付,型号替换,小改款悄悄提价,字小得要眯眼才看得清。

骂归骂,你还得买。

盟友的难题,一目了然。

跟得紧,丢单;站得远,挨压。

日韩、欧盟在半导体材料和前段制造上的家底厚,门口的这道税墙会逼它们做双主场的方案。

一套产线供应美市,一套供应亚欧,工程师的日程表被撕成两半。

这是成本,也是保险。

企业的表情,越来越像战术会议上被逼改阵型的教练,嘴里说没,手心出汗。

有人问300%真会落地吗。

真话是,这不是非黑即白的。

它更像一个锚点,谈判桌上的标尺,往高处定,往下走时每一步都显得克制。

在那之前,资本已经迁移,订单已经换向。

政策有时像风,吹过的痕迹不会在当天显形。

这一轮看下来,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次关于耐心和成本的考试。

有些国家考的是政治耐心,有些企业考的是财务耐心。

中国这里,考的两门,加减法和手腕:把外部的噪音挡在利润线之外,把内部的薄弱环节一块块补起来。

纸上谈兵容易,材料清单才是硬骨头。

至于接下来哪个品类会被推上关税牌桌,电动车电池、关键矿物、AI服务器的核心部件都在观察名单。

每一个都牵着长链条,牵一动百。

谁先动,不只看政治,也看库存和通胀窗口。

市场有记忆,决策者也有。

写到这儿,想起一句老行话:真正的强硬,不在嗓门,在算术。

关税能开道,产业得跟上,情绪不能当饭吃。

到了11月10日,看谁的节拍更稳,看谁的账更干净。

留言区里别吵架,把你的证据摆上来,图、数、时间点,拿出点真材实料。

金句不值钱,能落地的判断,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