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昔日岁月,旧梦时光游走福建之地
六七十年代,全国大概有1700万城里的初高中毕业生,去到农村、边疆插队,或者加入生产建设兵团。之后,他们的命运跟国家的政策变动、时代的机遇以及个人的选择紧密相连,形成了大部分返城谋转型、少部分留在当地扎根、还有一些则借势逆袭的多样人生轨迹。
上山下乡刚开始,知青想离开农村的途径挺有限,基本靠群众推荐和领导批准,只有少数人能靠三种方式摆脱劳动一线:成为工农兵学员、参军或者找工作,但这类人不到总数的10%,而且优先考虑政治表现不错、家庭背景没有问题的知青,大部分人还是得在农村继续干活挺长时间的。
1977年高考恢复,为知青们开了一条靠知识翻身的路子;接着,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家庭困难、身体有毛病、独生子女的知青返城,后来又放宽政策,允许已婚的知青跟配偶一块回城。这两年,大概有80%的知青陆续回到了城市,算是他们命运上第一次大的分歧吧。
1981年,上山下乡运动停止了,剩下的知青主要是已经结婚的,或者在当地有稳定工作的,他们被安排在原地安置,或者自愿返回城市。这一变化意味着知青群体从集体任务逐步转变为个人发展的阶段,之后的发展方向也逐渐与改革开放后带来的社会机遇紧密相连了。
大部分的知青选择返城找工作,变成了城市里的普通劳动者,回来之后主要靠稳定的工作维持生计,这也符合那时城市就业的状况。80年代初,城市里的国营企业和机关一般都实行“顶替”制度。父母退休后,子女可以直接替代他们进入单位,做工人、街道办事员或者供销社的售货员。
没有父母可以顶替的知青,很多都去街道办工厂工作,或者搞个体户,比如有人在农贸市场摆摊卖菜、修鞋,有的开的小饭馆、理发店啥的。80年代中期,个体户政策宽松一些,像这些人通过搞点小生意赚到第一桶金,渐渐变成了早期的个体户老板。
1979到1980年返城潮高峰期,城市岗位不够用了,大概有10%的知青一度待业。到1982年,国家推出了专门的知青就业政策,通过增加国营厂的招工名额,鼓励集体企业吸纳这些知青,才慢慢缓解了这个问题。后来,这批知青大多加入了建筑行业和服务行业,成为城市基层建设的中坚力量。
少数的知青抓住了恢复高考和参军提干的机会,彻底实现了阶层跨越。那些在1977-1978年参加高考的,算是这时期的主要力量。虽然耽误了几年学业,但基础蛮扎实,想要改变命运的心很强烈。1977年,全国一共录取了27万人,知青占比超过40%;到了1978年,录取人数达40万,知青的比例接近一半。考上大学后,大家多选工科、医科、师范这些实用科目,毕业之后,大部分被分配到科研单位、高校、医院和政府机关,逐渐成为知识分子或干部。
70年代,参军成了知青们的“热门选择”。农村的知青可以靠推荐直接加入部队,城里的知青返城后也能报名参军。因为有文化基础,知青在部队里挺容易被提拔为干部,退伍以后多被分配到政府机关、公安部门或者国有企业。
有些知青因为成家立业、工作稳定,还对这片土地有感情,选择留在农村或边疆,成了当地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下乡期间,许多知青跟当地农民结了婚,生了子女后,有的被推荐当生产队队长、会计,有的成了农村老师、赤脚医生或者农机手。凭借着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他们成了农村里少见的宝贵人才。
去新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的知青,基本上算是半军事化管理,有固定的工资和住房。返城的潮流中,部分知青因为已经当上兵团干部、待遇也不错,就留了下来:有的继续干农业生产,有的进入兵团下属的工厂或学校。后来,兵团改制成了国有企业,这些人也变身为国企职工,退休以后还能享受兵团的养老待遇。大部分人到现在还住在边疆呢。
一些知青因为家庭特殊情况或者个人特长,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到了70年代中期,国家允许那些身体不好、不能干活的知青“病退”,还有家庭特别困难的知青“困退”。这些人回城的时间比较早,有的在家休养,有的到街道办的轻体力企业工作,日子过得算是比较平淡,不过也躲过了后期返城后面临的就业压力。
有些知青因为擅长唱歌、绘画或者体育,在下乡的时候被县剧团或者体工队相中:有的成了剧团里的演员,有的加入了省体工队当运动员,之后又转行当教练或从事文艺工作。
无论走的哪条路,下乡的经历都在知青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抉择。知青们在农村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干活,住土坯房,吃粗粮,甚至经历过饥饿和疾病。这些磨难让他们变得坚韧不拔、实事求是,返回城市后面对就业压力也不抱怨,工作起来勤奋钻研、不怕累,比如当工人时主动加班学习技术,做干部后扎根基层为民解难。
大部分知青因为下乡耽误了学业,对教育特别看重:他们自己抓住高考这个机会,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拼命帮子女争取读书的机会,想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成为他们家庭的共同目标。这些子女大多出生在80年代,后来不少都成为了高考的尖子生,有些更是考上了985、211的名牌大学,靠知识实现逆袭的路子一直在传承。
退休之后,许多知青会重新踏上当年插队的农村故土,资助学校建设、修缮道路;他们经常举办知青聚会,还会出版回忆录、拍摄纪录片。这些共同的经历,形成了特别的知青文化,成为他们晚年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下乡知青这个群体,属于那段特殊时代的特殊存在:他们因为政策的推动走进农村,在艰难困苦中锻炼成长;与此同时,政策调整又让他们迎来了重新选择的机遇。大部分人成了城市里普通的劳动者,过着平凡而稳定的生活;少数人抓住了机会,成功登上了精英的行列,改变了人生轨迹;还有一些人留在基层,成为农村或边疆的建设者。如今,这批知青多已步入晚年,但他们的经历,仍然是那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奕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