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戴着一顶帽子在欧洲旅游,竟然会让自己比钱包被偷还要危险?还能把一家人搞到医院,把童年画面变成警察卷宗?有没有怀疑过,世界变了,安全感越来越像库存裤子,紧俏得一塌糊涂?
这年头,去欧洲度假,选个地方本来是“荷兰的风车,看着美得不真实”,结果画风一转,成了“荷兰公园惊魂夜”。咱国家有啥事还兴‘网络猎巫’,人家直接上演‘现实猎人’。说到底,这年头做什么最危险?带着以色列护照在欧洲开开心心地转一圈,分分钟从游客变受害者。事件发生在荷兰,两个以色列游客被打成重伤,旅游变成跑路,嫌疑人还没抓够,街头的“欢迎来到欧洲”牌子仿佛真的写错了。
顺着这事儿捋一遍,好家伙,套路比韩剧还离谱: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把以色列人当猎物,鼓励大家“搜寻可疑对象”。不仅要举报,还要动员,意思大概就是“你牛X你上”,把度假村搞成间谍训练营。据说,有组织把这套路称为“犹太人狩猎第二部”,还提去年的类似暴力事件,本着“旧仇未了,新怨再添”的原则,欧洲不少地儿都挺热闹。警方抓了一个,“更多人参与”,这话听着像什么悬疑大片预告,但这真不是电影。
如果你觉得欧洲是个度假的好去处,最近得重新评估了。不是说人家不好客,而是有些人热情得快把你送去医院。背后煽动的逻辑简单粗暴——谁要是戴着犹太教小帽,或者来自以色列,你就是“战争罪犯”,必须曝光,必须驱逐。顺着这逻辑推演下去,一个人来自哪里,比他干了什么更重要。这不比八十年代看血型抓小偷还简陋么?
站在常规视角,大伙儿都会痛骂这种暴力和颠倒黑白的逻辑。但老实说,欧洲的“反以风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是一波又一波的热搜。法国犹太小镇被涂鸦,英国学生被赶下飞机,意大利公路服务区直接起冲突,希腊邮轮还被示威者围堵,搞得旅游业像防暴警察培训班。平心而论,只要你身份标签对不上某些人的政治预期,哪怕全家出来吃个冰淇淋,都能被人拍成“终结者”电影,指控你是“杀人犯”。这逻辑,要是用在足球,估计场场都是红牌。
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个盟友效应?欧洲本来就对巴以冲突看法分歧,各个国家有各自姿势,民间情绪也受影响。但问题是,反对一个国家的政策和动手打人,这中间的距离比欧元到以色列还远。你可以不喜欢哪个政府,也可以上街抗议,但把普通游客往地上打,喊口号、贴标签,这就变成了社会病。咱们中国人最喜欢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欧洲的这些行为,已经快进到“只要为己,天诛别人”。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预谋式网络追猎”有点像洗衣机的高速档,本来线下还算松散,但一阵社交媒体风,把煽动行为放大几倍,一边鼓励线下行动,一边不断拥有新追随者。曾几何时,人们涌上街头是为了自由、和平,现在组织起来是为了把别人赶出度假村,顺便打进医院,最后再发条动态收获个“点赞”。
有时候真想问问,那些自称反战的人,是不是觉得暴力只跟“别人”的暴力才有关?自己动手推人打人却很有道德优越感。如果反对战火,只能用仇恨回应仇恨,那世界不就只能比谁更狠吗?面临冲突的时候,被煽动起来的群众能不能有点自己的脑子,不要一股脑认定“只要不是自己人,就是敌人”,这不是走回了历史的老路子?
你说欧洲不文明,可人家制度、法律、警察都在。现在荷兰警方抓了嫌疑人说还有“没抓完的”,像不像打地鼠,打一只出来三只?抓人容易,抓情绪难。毕竟,仇恨这玩意儿是自带保质期的——只要风还在吹,那些怨气、偏见就会生生不息。度假村老板说“只要遵守规则、相互尊重,人人受欢迎”,听着就像你爸妈小时候讲的“只要你好好上学,就能考第一”,最后发现命题者早就给你打了分。
说这些,不是给谁洗地,或站在道德制高点。如果连度假的权利都被政治立场剥夺,那“出国见世界”这句广告语,得重新修订成“出国见世面,顺便见世仇”。本以为旅游能带来幸福感,谁知道成了“体验仇恨深度游”。孩子在法国飞机上被赶,父亲在意大利高速休息区被打,希腊的小岛变成“谁来的都得游泳”,这些场景,都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和平去哪儿了”系列。
其实说到底,普通人没几个人配得上“历史罪人”这个称号。大多数人只是想过日子,带家人出去开开眼,怎么就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焦点,成了某些人在键盘背后的“猎物”?如果仇恨和冲突,总能依托社交平台一层层发酵,这场“欧洲狩猎季”会不会变成不结束的连续剧?
当然了,别指望我能给个“正义答案”。历史教科书里的大团圆结局不属于现实,之前大家高呼“反战”,现在却是“反别人”,这是不是一种新型的集体盲信呢?所有人都说要和平,要安全,可当命运变成“被动卷入”,你我到底还能不能做个简单的旅行者?
你怎么看?是否还有一种方式能让理性和宽容在街头巷尾站住脚?难道欧洲的招牌“多元文化”已经没救,只剩下“谁不喜欢就动手”?等下一个度假季,你还敢订票吗?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