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国际会堂门口,阿富汗商人阿米尔正在整理展柜里的藏红花,隔壁展台的人形机器人突然用阿拉伯语向他问好。
这个充满违和感的场景,发生在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现场。
8月28日,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7600多位客商挤满了银川的展馆,其中像阿米尔这样带着特色商品来的中小商户就有2200多家。
展馆里最热闹的要数清洁能源展区。
国家电投的工程师正在向沙特客商介绍光伏储能系统,展板上写着"沙漠光伏"四个大字。这种专门针对中东地区开发的太阳能技术,去年已经在阿联酋试点了200兆瓦的项目。现场工作人员透露,这次博览会刚开幕,就有科威特的企业来洽谈扩大合作规模的事。
数字经济展台前围着一群白袍客商。银川本地一家科技公司展示的智能翻译设备引起关注,设备能实时转换中阿双语,错误率控制在3%以内。公司负责人说,这款产品研发时专门请教了宁夏大学的阿拉伯语教授,针对海湾地区方言做了优化。
特色商品区飘着咖啡和香料的味道。塞内加尔的展商马马杜带着他的非洲鼓团队,每隔半小时就来段即兴表演。他这次带了500公斤的咖啡豆,开幕当天上午就签出去200公斤的订单。阿富汗展柜前总有人在询价,阿米尔带来的藏红花标价每克35元,比电商平台便宜两成。他解释说这是直接贸易,省去了中间环节。
中央企业展区挂着巨幅的"一带一路"项目地图。中石油展示的炼化技术引来伊拉克客商咨询,现场翻译忙得嗓子都哑了。宁夏本地的枸杞加工厂这次学聪明了,他们把产品包装改成了绿色清真风格,还印上了阿拉伯文说明,果然吸引了不少中东买家驻足。
博览会期间要办40多场对接会。最抢手的是技术转移专场,200个座位提前三天就被订光。宁夏科技厅的工作人员说,去年签约的阿拉伯国家技术合作项目,今年已经有三个落地投产。这次他们特意多安排了两场洽谈,还是不够用。
机器人展台总是笑声不断。那台会握手的人形机器人在互动时突然说了句宁夏方言,把卡塔尔客商逗得直乐。技术人员赶紧调试程序,解释说这是上次银川展会留下的数据没清理干净。这个小插曲反而让现场气氛更活跃了,有客商开玩笑说要订制会说方言的客服机器人。
下午的签约仪式上,光伏项目和智能设备采购合同占了大半。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往年常见的石油化工类合作这次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和数字经济。宁夏商务厅的参会记录显示,前六届博览会累计签约项目金额超过3000亿元,其中近三成是最近两年新增的清洁能源项目。
展会第二天,有细心的客商发现场馆里的垃圾分类做得特别细致。工作人员解释这是组委会的要求,要切合"绿色"主题。连提供的餐盒都是用玉米淀粉做的可降解材料,这些细节让来自欧洲的采购商竖起了大拇指。
这场博览会最特别的是它的"混搭风"。你能看到穿西装的工程师和穿白袍的商人用翻译软件讨价还价,也能看到非洲鼓的节奏里夹杂着智能机器的提示音。银川的出租车司机这几天拉了不少外国客人,他们说这些客商上车就问哪里有羊肉馆子,看来生意谈得再高科技,最后还得回到吃饭这件事上。
博览会要持续好几天,但很多客商第一天就找到了合作伙伴。阿米尔的藏红花第二天就卖断了货,他赶紧联系老家补发货物。马马杜的咖啡豆被青岛一家贸易公司包圆了,价格比去年涨了15%。场馆里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时不时能听到不同语言的交谈声,虽然听不懂内容,但看表情就知道,这届博览会没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