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身与心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凭什么当“国家眉目”?

 95    |      2025-07-10 16:38

1933年3月,北平一家咖啡馆里,一位西装革履的学者对记者侃侃而谈:“日本只要停止侵略,就能征服中国的人心。”这番话登报后,鲁迅拍案而起,直接骂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同一时期,江西山沟里,另一位穿补丁衣服的教书先生正带着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他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两个人,一个叫胡适,一个叫毛泽东。80年后,居然有人要把“国家眉目”的帽子扣在前者头上——这就像给汉堡包贴上北京烤鸭的标签,荒唐得让人想掀桌。

“胡适代表20世纪?”这个命题刚抛出来,互联网就炸成两锅粥。支持者搬出27个博士头衔,说他是“东西方文化桥梁”;反对者甩出1938年大使任期的账单:四年只借到6000万美元,还不够买现在一艘055驱逐舰。更劲爆的是蒋介石日记曝光:“文化买办!国家蛀虫!”当年被老蒋嫌弃的人,如今竟被捧成“民族象征”,历史仿佛在表演川剧变脸。

翻开发黄的《申报》,1937年8月6日的头版还留着胡适的“神操作”——他给蒋介石写亲笔信,建议把东三省当“断腕”送给日本。与此同时,延安窑洞里毛泽东正在写《论持久战》,铅笔头磨得只剩指甲盖长。北平市民王老汉回忆:“听说胡大教授要我们割地,街坊抄起擀面杖就要砸报馆。”而山西民兵李二嘎的说法更直白:“毛委员教我们埋地雷的时候,可没说过要拿国土换和平。”

1949年那个寒冷的12月,胡适登上南京派来的专机时,机场地勤老张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位大学者行李箱里塞满线装书,却把学生送的抗日纪念章留在了北平。与此同时,中南海正在筹备开国大典,工作人员统计战果:三年解放战争,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胡适在纽约公寓里写日记时或许不知道,他主张“放弃主权”的东北,此刻正冒着风雪重建鞍钢高炉。

时间快进到1950年代,两份外交照会同时摆在白宫桌上:一份是胡适以学者身份写的《中美友好倡议》,另一份是彭德怀在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投降书。杜鲁门政府最终选择了和拿枪的人谈判。更讽刺的是,当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自由主义”时,他当年主张放弃的东北,正在诞生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历史给“主和派”开了个残酷玩笑:越是跪得快的膝盖,越换不来尊重。

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美国解密档案显示:胡适晚年曾向国务院建议“承认大陆政权”。可惜这份报告被扔进碎纸机,就像他那些“和平建议”一样成了废纸。而在北京,毛主席正用湖南口音调侃:“胡适之先生要是早点认清形势,现在还能当个政协委员嘛。”海峡对岸的蒋介石听闻后,把手中茶杯摔得粉碎——他至死都没原谅这个“误国书生”。

某些人把“国家眉目”的称号硬塞给胡适,这操作堪比给熊猫贴上山羊胡——既侮辱了熊猫,也恶心了山羊。一个在民族存亡关头主张割地的人,一个被国共两党领袖同时嫌弃的人,现在居然被包装成“世纪象征”?按这个逻辑,汪精卫是不是该当选“和平大使”?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我们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时,飘扬的五星红旗早就给出了答案。

当“胡适代表中国”的论调出现时,我们是否该问问:如果当年真按他的“妙计”割让东北,今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标语该用日文写?一边是带着农民造土枪的毛泽东,一边是给侵略者递投降书的胡适,您觉得谁更像“败家子”?欢迎在评论区留下高见——当然,要是有人想给秦桧申请“南宋杰出外交家”称号的,麻烦另开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