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三环通车,新华区自谋发展,六大片区规划出台

 56    |      2025-10-10 05:45

夜晚的石家庄,三环旁灯火通明,马路上偶尔响起几声急促的鸣笛。司机们习惯在这条环路上踩油门,加速驶向各自的归处。站在北三环的人行天桥上往下看,车辆像是穿梭在城市血脉里的血球,流动而有序。有人会告诉你,三环就像这座城市的动脉,连通着繁荣与梦想。但如果你把三环当成发展命门,那就难免让人觉得是把马路修成“灵丹妙药”了。马路是马路,发展是发展,这一点石家庄人其实心知肚明。

一直觉得,关于城市道路的讨论,有点像老医生看病例——明明是个辅助治疗,却总有人当主药使。三环没啥特别的秘方,和南边的槐安路、裕华路、或者任何一条大街,本质区别不大。它的最主要功能,说白了就是让各区之间的车更方便地往来,运输更顺畅,并不直接对区域经济施法。但习惯把“发展”归因于“位置好”或“贴环路”——这种思维,和相信“躺在医院就能病好”没太大差别。你躺着不动,医生也只能帮你按急救铃,真正康复还得靠病人自己配合。

仔细梳理一下石家庄各区的发展脉络,你会发现,真正决定一个区能否突围的,靠的是自己有多肯干、多懂干。产业定位要做,但不能只画几个高大上的招牌;配套设施要建,也必须搞清楚是“居民中心”还是“字面中心”;企业和人口要留住,那得端出真功夫,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出效果。每个区都有自己的行政边界,资源怎么分派,土地怎么用,没哪条路能敲定大局。毕竟,三环不会分蛋糕,最多分个交通过路费。有区靠着三环,无动于衷,路再宽也没人气。有区不挨着三环,却把远郊做成热土,谁还管你位置“偏”不“偏”?

说到新华区,不得不佩服他们有点“自己靠自己”的劲头。前阵子石家庄出了个“大手笔”——六大片区统一规划,大体思路是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很多区都在等着被纳入名单,一旦上榜,“官宣福利”概率飙升。但新华区偏偏没在榜单里。如果按常规操作,这种情况下,最常见的是“静观其变”或“等明天的政策雨”。但新华区没拿这块空白当理由,反而自己把规划摊开到北三环外,硬生生画出个“中华北片区”,像“自家锅里添把柴”一样,没等上家给米,就先下锅烧水了。

这个动作背后的含义,比单纯画地图复杂多了。给三环外的新区域做规划,从来不是“画个饼”那么简单。三环外的地盘,配套本就薄弱,人口密度低,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成熟产业。新华区把自己的规划庙搭到这儿,得考虑怎么打通三环,连通主城区;得盘算怎么建学校、医院这些“救命设施”,否则新片区就是城市边缘的“荒岛”;还得想办法引来产业和就业机会,别让居民天天刷课桌、没地方找饭碗。这些政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新华区自己拉条上线,一点点硬啃出来的——面子工程容易做,里子工程才考验真章。

有朋友开玩笑,说新华区这是“自家没等着分蛋糕,自己连烤箱和面都组起来了”。这话听着黑色幽默,但实际就这么回事。很多人抱怨区域没发展,是因为“资源没倾斜、规划没到位”,但真要发展,就不能把“没分到工业园”或“没划入大片区”当托词。想要发展,主动出击才有希望,等靠要只会错过机会。新华区这轮操作,是在核心区空间紧张的情况下,自觉把发展重心转向外侧,腾出更多地块,给新产业、新配套提供生长空间。这不只是一种技术性选择,更是对整个区未来的打算——土地资源宽裕了,规划也能更灵活,居民不必“挤在城里一条街”,可以在更开阔的空间里享受现代生活。

从这点看,区域发展和盖马路的关系,像是“开刀做手术”:刀是工具,治病还是靠自身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三环再宽,没自身规划和执行力,还是跑不动;就算不挨三环,只要肯发力、懂谋划,照样能熬出好汤。所以,指望哪条马路自带“发展光环”,就像希望护士每天多跑两趟,病人能自己好起来一样,都是“职业美好愿望”,实际不会发生。

未来石家庄三环可能会承担更重的交通功能,连接更多片区,就像医院要扩展科室,病床越来越多。但本质上,它还是一条路,为出行服务。区域要发展,不能光等道路“赋能”。新华区的例子表明,真正能让区域升级的,是自己“折腾”的劲头,哪怕没政策照顾,也能靠自家资源盘活一片新天地。从长远看,各个区只要不断摸索自己的路径,无论是跨三环外拓,还是在现有界限里深挖潜力,都能让石家庄整体焕发新活力,居民的日子也会逐步变得宽敞、舒心。谁都想过好日子,马路能铺,方向却得自己选、路自己走。

当然,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个开放的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大棋局里,是不是“主干道”的位置逐渐被“主动规划能力”所取代?或者说,明明大家都有路,为什么有的地方能自我突破,有的地方却始终“坐在等公交”?看似是一条普通的三环,其实考验的是各区的“自我造血”和“自主志气”。在这个层面上,三环还是那条非高速路,可通向的未来,却早已不是一条路能决定的。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