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商场上最好与人为善,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一起赚钱。
而丁元英的想法和做法显然不同。做私募的时候,他是狼嘴里夹肉。做格律诗的时候,他是杀富济贫。
对于人性他也不看好,在他看来,人性是阴暗的,不能给他们释放的机会,从一开始就要布局预防。
一
丁元英拿文件到王庙村,把文件逐一分给王庙村的农民,冯世杰正在忙碌,弄得灰头土脸,看到丁元英,放下手中的活,一屁股坐下,随口说道:我的天,累死了!
丁元英就问:累死了,你死了吗?
冯世杰一愣,讪讪一笑:嘿嘿,哪能真死了。
丁元英说:以后不许说‘我累死了’这句话,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说,就是你真的快累死了,还剩最后一口气,但是有个条件,说完就得死,不死不行。
谁都没想到丁元英会说出这么一番话来,都愣住了。刘冰看了看丁元英,犹豫再三还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丁哥,你比资本家还狠啊。
旁边有人说:刘主任晕了,这关人家丁哥啥事?
丁元英说:想干成点事就记住两句话,别把别人不当人,别把自己太当人,就这点规律而言,天下乌鸦一般黑。
我们也可以看到刘冰在这里的反应,他始终没把心态摆正,以为丁元英应该为他们负责。虽然他出了钱,但因为出的钱不多,还是垫资,所以他并没有急迫感。
而冯世杰一直都是以老实人,弱势者的形象出现,所以他在丁元英的面前,尽量在演绎一个小兄弟的角色。
不过,他们并没有获得丁元英的认同,他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几个发烧友,而是为了整个王庙村的脱贫。
他一直以来的态度都是,想跟着走,就跟着走。不想跟着走,那就自己走。就算是跟着走,如果跟不上,他也不会拉一把。一切都由你自己决定。
他从头到尾,都是一副冷心冷肠,不沾因果的姿态。
在他看来,王庙村之所以贫困,既有文化属性和制度原因,也有个人问题。而前两者,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于是他只能从个人身上找原因,努力要求他们提高自身。
他说过:生存法则是忍人所不能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另一条线。这两条线之间就是你的生存空间。
你越不能忍,你的底线就越高,如果你能的这条线很低的话,你的生存空间就非常小。
就像王庙村的农民,能吃苦,也不在乎环保,社保什么的,底线比较低,但关键是能这条上线也很低,于是生存空间就很小,一直都挣扎在贫困线上。
于是,他要求村民们,尽可能吃苦,尽可能忍,降低自己的底线,再按照他的方式提高能力,生存空间就自然扩大了,就有了希望,就能脱贫致富。
二
丁元英运作格律诗,核心思想就是杀富济贫。
丁元英对韩楚风说:
乐圣是因为矛的锐利而无需用盾,我这儿是既无矛也无盾可守,就只能借用乐圣的矛了。我想,在北京摆摊儿,用柏林、伦敦、巴黎三个城市当托儿,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让法院、媒体起哄,让伯爵电子公司投井下石,从乐圣公司碗里化点缘是有可能的,核心在一个小聪明上,小聪明的文章做好了,就能诱导乐圣公司的大聪明,而潜伏在小聪明中的,是大智若愚。
这就是丁元英操作格律诗音响的手法,字里行间,杀气腾腾。
对于王庙村的村民他也没有仁慈:
农户不是铁板一块,没了这个矛盾有那个矛盾,有利益驱动着,让他们自己斗去,用小农意识治小农意识。
在各道工序的农户之间实行小农经济的买卖关系,打磨板子专业户向下料专业户买毛坯板,喷漆户向磨板子户买腻子板,包装户向喷漆户买毛坯板……现金交易,一环制一环,谁出问题谁承担损失,不影响别人的利润。允许他们有一个出次品、报高价的构成,让市场去纠正他们,用经济杠杆解决质量、成本问题。
人性都是复杂的,凡是涉足利益就要考虑人性的弱点,丁元英深通人性,所以他用经济杠杆制衡人性。
在天道里,叶晓明是很懂音响的,格律诗的经营上,他说如果按他的意思,不会把音响店开在黄金地段,更不会租正天集团的仓库,不摆这种花架子,北京地面太大了,应该把音响店开到东城边上,充分发挥车辆的优势,基本放弃零售市场,以批发为主,立足北京,兼顾天京市场。
丁元英的做法显然和他的想法完全不同。
三
事实上,丁元英的策略本质是通过重构成本链和风险分配,制造降维打击。
格律诗把生产全部交给王庙村的农民,将生产环节切割为独立交易单位,把生产流程中的传统雇佣关系,变成了农户之间的即时交易行为,既激活农户自我负责意识,又使得格律诗音响的人力成本降到最低。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有效地规避了劳动法对工时、环境的约束,将法律风险转移到产业链末端,同时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漏洞,即未低于成本价销售,构不成低价倾销,使得乐圣的诉讼失去支点。
另外,丁元英非常熟悉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他让芮小丹去法兰克福探亲的时候,顺带帮格律诗在欧洲完成最权威的测评,并弄了一个十大音响品牌排名,拉高格律诗品牌势能,再在展会上以近乎腰斩式降价,制造高质低价的认知反差,颠覆消费者对乐圣的品牌形象。
丁元英创立格律诗的本意是扶贫王庙村,商业行为的背后是扶贫救助,当格律诗存在的真正意图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丁元英的杀富济贫行为就得到了舆论的谅解,舆论就开始倾向于格律诗,乐圣的起诉就不再具备道德意义上的高点, 输是乐圣必然的结果。
丁元英的商业操作手法本质上是用规则设计替代产品竞争。不是从产品入手,在市场上逐步攻城略地,而是通过直接攻击最强竞争对手,改写游戏规则。
丁元英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人,因为他知道规则是强者制定的,想要掀翻强者,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制定规则。把强者拉到自己的领域,最大限度地掌握主动权。
这样,强者离开了熟悉的领域,就会失去战略主动性,就失去了既有优势。
丁元英的手段犀利,拔刀见血,超越了大多数人对市场竞争的认知,值得好好揣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