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被AI电话轰炸!” 数科金融用户亲述:我是这样维权的

 141    |      2025-07-30 11:04

凌晨两点,手机屏幕在黑暗中骤然亮起。"叮铃铃——"刺耳的铃声划破寂静,睡眼惺忪的W女士抓起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却是一串诡异的数字组合:008526******。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三个月里重复了二十七次,每次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的都是机械女声程式化的推销:"尊敬的用户,您有一笔信用贷款到期待偿还……

这不是孤例。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陷入AI电话轰炸的漩涡。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涉及智能外呼的投诉量同比激增240%,其中夜间骚扰占比达38.6%。这些电话往往伪装成"客户回访""服务升级",实则进行精准的金融产品推销,甚至暗藏诈骗陷阱。技术外衣下的骚扰升级与传统人工骚扰电话不同,AI外呼系统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某第三方监测平台抓取数据显示,单个AI机器人日均拨打量可达3000通,是人工坐席的20倍。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系统搭载了情绪识别模块,当检测到用户语气犹豫时会自动切换更"贴心"的话术,遭遇强硬拒绝则立即标记为"潜在客户"转入人工跟进。

"它们像能读懂人心。"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张先生展示了手机里的拦截记录,最近一周就有9个不同号码轮番拨打,通话内容却高度一致。技术人员分析发现,这些呼叫使用了VoIP网络电话技术,配合虚拟号码池实现"千人千号",即便用户拉黑也收效甚微。

维权者的破局之路面对技术加持的骚扰,普通消费者并非束手无策。经历过47次深夜骚扰的杭州教师李颖,通过"三位一体"维权组合拳最终斩断了骚扰链条。她首先在通话中明确要求"立即停止拨打并删除个人信息",同时开启录音;随后向运营商发送含有通话记录的书面投诉函;最后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提交完整证据链。三周后,骚扰电话彻底消失。

"关键要打破沉默。"长期关注电销乱象的律师陈明指出,《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5条明确规定用户有权撤回授权,而《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则要求金融机构外呼时间限定在8:00-21:00。2025年6月某地法院判决的典型案例中,银行因夜间AI外呼被判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这份判决书正在成为维权者的法律武器。平台责任的边界争议在某投诉平台上,关于"智能外呼"的6800余条投诉中,近半数指向金融科技公司的"甩锅"话术——将责任推给"系统自动触发"或"第三方合作机构"。实际上,今年3月央行发布的《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已明确要求,"不得将技术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平台为规避监管,将AI外呼业务层层转包,最终由没有金融资质的空壳公司执行。

这种灰色操作正在遭遇监管重拳。7月初,国家网信办联合五部门开展的"清链行动"中,两家头部数科企业因违规外呼被处以行政罚款,其呼叫系统被要求嵌入"防骚扰熔断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新上线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平台已实现骚扰电话溯源功能,用户上传录音文件后,系统可通过声纹比对锁定责任主体。构建技术防火墙的民间智慧在官方治理之外,民间反制手段也在迭代。程序员社区GitHub上,一款名为"AI猎人"的开源项目三个月内获得2.4万星标。该项目通过分析骚扰电话的语音特征生成对抗样本,当检测到AI声纹时会自动播放特定频率的声波干扰其识别系统。更有消费者发现,在通话中连续说出"转人工"三次,某些低版本外呼系统会触发强制挂机。

不过安全专家发出警告,部分反制措施可能涉及法律风险。相比之下,运营商提供的"谢绝来电"服务更为稳妥。中国电信今年推出的"天翼防骚扰Pro"已能识别98.7%的AI外呼,其原理是通过监测呼叫频次、通话时长等23项特征建立动态黑名单。用户还可申请专属"白名单",仅允许通讯录联系人呼入。未来治理的破题方向纵观全球,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未经同意的商业外呼列为"高风险应用",日本则要求AI外呼必须在首句声明身份。我国正在制定的《骚扰电话防治技术规范》拟引入"数字指纹"制度,每通商业电话需携带可追溯的电子标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专家建议,可借鉴信用卡盗刷的"先行赔付"机制,由金融机构承担举证责任。

夜深了,又一批用户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在这场不对称的攻防战中,个体的抗争终将汇聚成改变的力量。正如那位在法庭上胜诉的消费者所说:"我们拒绝做算法喂养的数据,而是要成为推动技术向善的参与者。"当法律利剑、技术盾牌与公民觉醒形成合力,深夜的铃声总会回归它应有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