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的新首都,让埃及意识到,再开一条苏伊士运河,并不是幻想
埃及开罗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市,正面临人口膨胀和交通堵塞的严峻挑战。为此,政府决定在沙漠中兴建一座新行政首都,以分流压力。
中国企业参与其中,凭借高效技术和丰富经验,帮助这座城市从沙海中崛起。这不仅仅是建筑工程,更是中埃合作的典范。它让埃及看到,借助可靠伙伴,克服自然障碍并非难事。但这条运河的升级,能否同样顺利推进?
沙漠奇迹崛起
埃及的开罗,作为尼罗河畔的千年古都,汇聚了超过两千万人口,却也饱受拥挤和基础设施老化的困扰。早在2015年,埃及政府就公布计划,要在开罗以东约45公里的沙漠地带建造一座新行政首都,占地约700平方公里,旨在容纳600多万人居住和工作。
这个项目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张,而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推动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发展。起初,多个西方国家如美国和德国的企业提交了竞标方案,但埃及最终选择了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要承包商。这项选择反映了埃及对中方基建能力的认可,以及对合作模式的偏好。
建设从2016年启动,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高温、沙尘暴和水资源短缺。中国团队引入了先进的预制建筑技术、智能管理系统和可持续水循环系统,逐步将荒漠转化为宜居之地。到2023年,第一阶段工程基本完成,首批政府机构开始迁入,包括总统府和多个部委。
2024年,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如地铁线路和高速路网陆续开通。进入2025年,卫星图像显示,3月份的建设进度显著,中央商务区等核心区域轮廓清晰。7月份,中国总理李强访问埃及期间,重申了对项目的支持,并见证了相关协议的签署。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非洲最高楼——标志塔,高达385.8米,采用玻璃幕墙设计,内部集办公、酒店和观光功能于一体。它不仅提升了城市天际线,还象征着埃及的雄心。
中央商务区是新首都的心脏地带,占地约50万平方米,包括多座办公塔、住宅楼和酒店。由中埃合资企业负责,该区融入了绿色建筑元素,如太阳能板和雨水回收系统。2025年4月,埃及内阁媒体中心发布信息图,突出该区作为经济枢纽的潜力,与埃及2030愿景对接。
住房部长谢里夫·埃尔-谢尔比尼在视察中强调,早日完工将助力2026年的启用庆典。中国企业还负责运营维护,包括公用事业和环境监测,确保长期可持续性。到2025年中期,城市已吸引数千居民入住,商业活动渐趋活跃。这座从沙漠中崛起的都市,不仅缓解了开罗的压力,还展示了国际合作的成效。但这样一个奇迹,能否延伸到埃及的经济命脉——苏伊士运河的改造上?
运河瓶颈待破
新首都的快速成型,直接激发了埃及对苏伊士运河升级的信心。这条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成为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每年有超过两万艘船舶通行,包括货轮、油轮和集装箱船,为埃及注入大量外汇。
根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的数据,2022-2023财年收入创纪录达94亿美元,但进入2024年,受红海地区局势影响,船舶绕行好望角,收入锐减至约40亿美元,下降超过50%。到2024-2025财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收入将进一步降至36亿美元。这凸显了依赖单一通道的风险,也促使埃及加速扩建计划。
运河的局限性早已显现。原设计宽度仅几十米,无法适应现代巨型船舶。2021年3月23日,“长赐号”集装箱船搁浅事件就是典型教训。这艘船长400米、载重20万吨,在强风和沙尘下偏离航道,船首卡在东岸,船尾挡住西岸,导致运河瘫痪6天。
期间,超过400艘船舶积压,全球贸易中断,每天损失约90亿美元,总经济影响数百亿美元。埃及损失数亿美元过路费,还需承担打捞成本,包括动用挖掘机、拖船和直升机,直至3月29日恢复通航。这次事件暴露了宽度窄和两岸设施落后的问题,尤其在全球贸易量激增的背景下,类似隐患随时可能爆发。
为应对,埃及持续推进扩建。2015年开通的“新苏伊士运河”新增35公里平行航道,投资80亿美元,日通过船舶从49艘增至97艘。但这仍不足以满足需求。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占地460平方公里,包括6个港口和工业园,旨在吸引投资和发展物流。
中国在这里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投资了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占地7.34平方公里,已吸引160多家中国企业,涉及玻璃纤维、建材和纺织。2025年,赛轮集团投资10亿美元建轮胎厂,另一项8500万美元协议涉及地板生产。
这些项目提升了周边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2024年12月,运河新增10公里通道试运行成功,增加每日6至8艘船舶容量。2025年2月,南部区域开发项目完成,投资90亿埃及镑,拓宽40米、加深至72英尺。
5月份,总统塞西审视这些进展,强调扩展海上服务的重要性。到7月,第二阶段扩建启动,进一步强化运河的应急能力。在贸易全球化时代,运河亟需现代化改造,以避免更多中断。但鉴于其战略位置曾引发国际争端,谁能成为埃及的可靠伙伴,避免外部势力介入?
信任铸就合作
面对苏伊士运河的升级需求,埃及转向中国作为核心伙伴,这建立在坚实的互信基础上。这种信任源于中国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与某些西方国家的做法形成对比。历史上,运河曾是国际角逐的焦点。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该公司原由英国和法国控制。此举旨在用收入资助阿斯旺大坝建设,但引发英法不满。
他们联合以色列,于10月29日发起入侵。以色列先占领西奈半岛,英法随后轰炸埃及空军并伞降部队,试图夺回控制权。这场事件造成数百人伤亡,最终在联合国和美国压力下,三国撤军。它标志着殖民势力的衰退,也让埃及警惕将关键资产交给外部力量可能带来的风险。
如今,在国际博弈中,埃及若与某些国家深度合作,可能面临政治压力,如被要求调整外交立场。中国则强调互利共赢,不将贸易与特定价值观捆绑。这让埃及合作更自在。新首都项目就是证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高效推进建设,融入环保技术,克服沙漠难题。2025年7月,李强访埃期间,双方签署2025-2029发展合作战略备忘录,以及债务换发展协议,进一步巩固基建领域协作。
埃及的信任还来自中国实力。在泰达合作区,中国投资超30亿美元,建成玻璃纤维厂和太阳能生产线,提升埃及工业水平。2025年2月,运河管理局主席奥斯曼·拉比与中国企业探讨食品安全合作,扩展领域。6月份,中埃成立联合联盟,聚焦大型项目,如高铁和港口升级。中国还参与埃及首条高铁建设,长2000公里,预计中2025年部分开通。
在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上,塞西总统主动寻求中方支持,特别提到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基础设施,如港口互联和工业园扩建。这些举措不仅深化双边关系,还帮助埃及避开潜在干涉风险。到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埃及投资激增,涵盖新能源和数字经济。这份合作如何进一步影响中东格局?
一带一路新章
中埃基建合作的深化,正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注入新活力,不仅助力埃及运河扩建梦想,还为周边国家提供示范。通过这些项目,中国帮助埃及规避外部隐患,提升全球供应链稳定性。
埃及2030愿景与“一带一路”高度契合,前者注重可持续发展,后者推动互联互通。2024年12月,双方庆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签署多项协议,包括苏伊士经济区港口互联计划。2025年上半年,“一带一路”投资创纪录,建设合同达662亿美元,投资571亿美元,其中埃及份额显著。
具体举措丰富多样:在经济区,中国轮胎厂年产2700万平方米产品,大部分出口;地板项目聚焦绿色建材。这些直接增加埃及收入,推动经济增长。2025年3月,新首都中央商务区运营协议生效,证明长期可靠性。埃及从中受益:新首都分流开罗人口,运河升级强化贸易地位。到2025年,中国在埃及投资超200亿美元,涵盖能源、科技和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