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17扣12中、单场命中率超过七成,荣膺最佳主攻,这样的朱婷,却连中国女排世锦赛的大名单都没进。
不是替补,不是轮休,是连集训机会都没有。
理由给得冠冕堂皇:培养新人。
可名单摊开一看,不少名字的出现,让人很难把它和“竞技状态”划上等号。
李盈莹上赛季受伤缺阵,刚恢复就被说成“求战欲强”被直接带走。
反观朱婷,伤愈后在高强度的欧冠展现出极佳状态,却被挡在门外。
教练组的逻辑是要为洛杉矶奥运储备力量,可23岁的董禹含被刷掉,21岁的杨舒茗反而直接进队,年龄线在这套标准里就像橡皮筋,想怎么拉就怎么拉。
这次名单里,最耐人寻味的是“替下”二字。
高意替了单琳倩,殷小岚替了邹佳祺,这几位一个圈子的熟面孔一一落位,像是在谈业务一样的精准。
而朱婷常年征战海外,不混国内圈子,不参加各种关系局,在某些人眼里就等于少了“安全感”。
对比之下,同是排坛巨星,意大利的德吉纳罗已经38岁了,还能拿世界女排联赛MVP,场上覆盖面积和反应速度丝毫不逊色年轻人。
竞技体育的真相很直接:只要状态在线,年纪从来不是拦路虎。
可中国女排偏要用“未来”把当下的锋利武器收起来。
朱婷在海外的这几年,技术更细腻,排球智商更高,手上的变化丰富得让欧洲豪门视为头牌。
她的存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力,而是能在关键分直接改变局势的核心。
2019年世界杯对巴西,朱婷在第三局末段连拿4分,从22平直接打到局点;奥运会上顶着奥运冠军巴西的两人拦网依旧强行打手出界,这种能力是任何“培养中”的新人都填不上的空。
可这次,硬骨头要留给谁去啃?
名单里有人连国际A级赛的完整首发都没打过,更别提在世界大赛抵抗欧美强队的高点拦和重炮冲击。
球迷很清楚,世锦赛是紧接着奥运周期的重要节点,水平高、赛程密,每场都是硬仗。
如果放眼全队,朱婷的缺席意味着接应端的压力直接压到李盈莹身上,而她刚从伤病里出来,连连续大强度的检验都没过。
这背后是一个老问题:究竟是为赢球选人,还是为站队选人。
说白了,就是管理层觉得稳定的圈子比不确定的胜利重要。
新人未必真是最强的,即战力被搁置的背后,有人情账要算。
在国内排球迷的讨论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
之前张常宁状态低迷还能继续留在队里备战,九连败的世界联赛阶段依然纹丝不动的阵容调整——这些信号,球迷们都记着。
体育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但选人若是早就“定了剧本”,那不确定性就变成了看得见的失望。
尤其是当一个能在欧冠决赛砍下超高效率的世界级主攻,被随意排除在外时,争议就不只是结果的问题,而是整个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说服力的问题。
眼下的名单或许有人看着很“整齐”,名字熟、关系稳,可书面上的整齐,可能会换来场上的凌乱。
没有朱婷在的中国女排,靠什么和塞尔维亚的博斯科维奇、意大利的埃格努这些世界级狠角一球一球硬拼?
这个问题,不是看一纸公文就能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