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要说这人间疾苦,有的人生下来就是“自带剧本”的主角,但不是《小王子》的童话,而是“开局一根鸡蛋,其余全靠命硬”的现实。咱这位17岁的男孩,啧,父亲早早撒手人寰,母亲远走高飞,留他跟爷爷奶奶苦哈哈过日子。你说今年00后吃生日蛋糕都成标配了,这孩子17年,生日都只能和鸡蛋过。这事搁谁身上谁不想哭一鼻子?可偏偏人家没有掉进自怨自艾的泥潭,愣是凭着一股子狠劲儿和倔强,杀出重围,考出679分,杀进国防科技大学——前途,可以想见是奔着“光辉岁月”走的。不服不行,人生这剧本,写得比电视剧还带感。有一说一,这“寒门出贵子”到底是个例还是常态?是不是下苦命就能出头?我这事儿,远不是咱想得那么简单。
很多人一看这样的故事,眼泪哗哗流,朋友圈里一顿猛夸“多争气,多励志,多让人感动!”仿佛全中国的孩子都该从苦难里蹦出来,像茁壮的狗尾巴草。不少网友还会反手一个灵魂发问“你看看人家,怎么你就不行?”这下可是把锅甩到所有寒门学子的头上了。可是说实在话,多少孩子被生活磨得心里出血,最后能爬出来的、能逆袭的,凤毛麟角。你以为每个“开局地狱模式”的孩子都能开挂?其实吧,说现实话,更多的孩子被命运摁地摩擦,最后跑偏的、折腾的、躺平的,怎么着都有,能像这样考出个响当当的分数、逆袭翻身,属实太难。有些事,咱说破天都是例外,而不是规则。
更关键的是,咱都在夸这少年本人,其实背后的爷爷奶奶才是“无冕之王”。没他们在后头顶着、扛着,这孩子能有今天?更别说,咱得看看更多与他们命运相似却结局很不同的孩子,到底翻盘的关键在哪儿?爷爷奶奶这个群体,他们有时候管不了,宠着多,说狠点,很多孩子就“吃上老”的路上越走越远。到底是孩子争气,还是老人有方?还是说命里注定,苦难面前,有人能笑着走出来,有人只能哭着窝回去?咱得慢慢掰扯。
别的先不说,咱们现在社会里,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抚养,这可不是一点半点,数量摆那儿呢。往小了说,像咱单位楼下小卖部的小刘,小时候父母离异,妈妈一气之下改嫁,爸爸成天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剩个奶奶管他。自个儿家成天吵吵嗡嗡的,小刘那学习,要多挠头有多挠头。天天就是抠手机、玩游戏,作业扔一边。结果,人没上什么好大学,混社会还真找了点刺激。还有我家后院邻居家的小孙,爹妈离得早,跟着外婆长大。要说外婆对他掏心掏肺,可怎么教怎么扯也学不进去,一腔热血扑到电竞上,差点成了网瘾少年。
再看看网友们的评论,有的说“爷爷奶奶心疼孩子,事事让着,容易惯坏,哪来的出息?”还有的说“父母没在身边,情感缺失,孩子心里缺爱,有点事就钻牛角尖。”前不久我采访一位心理学专家,她直截了当“隔代养育容易出现隔阂,老人方法跟不上,孩子心理容易失衡。”难得有一个逆袭的,网上就轮起来表扬,其实大部分孩子更容易被眼前的苦拖下水。不是谁都有本事啃碎苦难,嚼出习惯来了。
这孩子偏偏做到了,一路生长成参天大树。反观大部分同龄人,别说遇到打击,就是WiFi断了都能摔手机发疯。为啥?人和人这差距,不是鸡蛋和蛋糕能衡量的,其实跟家庭氛围、长辈教育、自己的性格,还有有没有撑得住的精神支柱,都大大有关。
这事儿,表面看着挺平静,网上一拨“年度感动”后也就消停了。可是再深挖下去,你发现问题多得是。社会上那些“寒门出贵子”的故事,咱是概率事件。每次媒体报道,总能拎出那么几个“山区学霸”“独臂战士”,但是数千上万的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个际遇,大部分人还在泥地里仰望星辰。为啥?这就得看一看身后可没多少资源的家庭,靠啥让孩子逆袭?
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人说,这样的美谈实际上可能会让社会忽略掉更大的问题——孩子不是天生就应该苦得像“少林小子”,也不是人人都能把苦难当磨刀石。每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家里有支撑和没支撑的差别太大。有位亲戚就说“你不能总拿个例说事儿,孩子成功了是他厉害,没成功也不能全怪他不争气吧!”再说了,社会整体教育资源、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功能的支持,都缺一块。简简单单“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调调,说好听是鸡汤,说难听点有点割韭菜的意思——你觉得考上焦点大学的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结局。
再加一条,“爷爷奶奶管不了”的话题,也容易被一厢情愿地神化。爷爷奶奶这样年纪能顶多久,教育观念都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有几个能“跟上时代”?你让一群连智能手机都用不明白的老人给孩子指明未来,还不是“赶鸭子上架”?所以反方来孤立夸某个案例,反倒有点假装视而不见了普遍的问题。
正当大家以为这事就这意思了,其实还有更深层的东西——这位男孩背后,绝不是光靠苦难“造英雄”,更离不开爷爷奶奶不抱怨、不添堵的教育智慧。你以为贫穷家庭只能催生自卑和痛苦?你想多了。这对老人,骨子里就有种豁达和“不添乱”的大格局。你细细揣摩,咱中国有个古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天回家,见的是抱怨连天的长辈,说自己命苦、怨人怨己,孩子还有心情好好学习?情绪就是传染病,环境是潜移默化的化学反应。
关键这俩老人生强半生苦还知道给孩子希望,天天说“孩子啊,好好读书,咱能有出息!”心理暗示可不得了,比啥奖励都强。再认个理儿,“鸡蛋蛋糕”都不是生活的全部,精神营养才是骨架。这家老人没啥大本事,但不吵不闹,不埋怨社会,反倒让孩子能沉下心。“寒门贵子”的内核,其实是淡定的家庭氛围和持久的希望。
不光是这家,北方很多农村也有这么一股子精神力量。小时候村里有个叫小志的,父母一起出去打工,奶奶天天给他念叨“咱家穷是穷,可不能穷志气!”小志学习也不咋样,但就是心态一直挺顺,长大后做生意有声有色。东北话说,这人要想开点,就没啥坎过不去。
“贵子”不是高分的专利,而是那种“破罐子不破摔”、“苦日子苦不垮”的内心格局。比孟子那句经典还管用。
现实的冷水又给咱泼了一瓢。这“爷爷奶奶式成功学”模式能复制吗?说难听点,九成九复印不出来。很多孩子家里条件差,老人们不是不想好,而是“心有余力不足”。应试教育压力那么大,社会诱惑一大堆,家长都费劲,何况老人?有人吐槽“您让八十岁的奶奶帮孩子填自愿,这不是难为人嘛。”还有的人说,“三代共居,观念对着干,鸡飞狗跳,别说清心寡欲好好学了,能混日子就是好样的。”
现在很多农村、城中村,“隔代抚养”几成常态,心理水平没跟上,家里又没精神动力。多数老人一味宠着孩子,麻烦一来就“顾着护犊子”,更别说教育什么奋斗目标了。加上现在社会拼资源、拼家庭、拼圈子,逆袭的土壤越来越少。谁敢保证苦难能“物尽其用”?大部分,苦难就是苦难,没谁愿意被当作“励志鸡汤”里的配菜。
还有,社会支持体系到现在也是漏洞百出。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关爱,几乎处处短板。媒体经常报道“励志少年”,没人问问万千留守、隔代抚养的孩子每天怎么过?只有新闻热点时才被看到,日常境遇还是不为人知。
各路专家也是一群“键盘侠”,讲情怀的时候满天飞,真碰到难题也只会甩锅“要多沟通、多鼓励、少打骂!”可这三句话,谁不会说?
这17岁男孩的确是让人佩服,坎坷里能逆袭,这骨气和拼劲儿,不服不行!但要说每位孩子都该考出个679分,或者只要苦点就能成才,这话,真不灵。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背后的无数变量谁也说不清。爷爷奶奶能有点眼界、少点抱怨、给孩子立个正气,这是运气也是智慧。
其实我特别想喊一句咱别光羡慕人家成功的表象,得看看背后,社会给了寒门多少台阶、家庭能带来多少滋养。不是每个人都能苦一苦就能翻身,也千万别一边喝着“孟子苦其心志”的鸡汤,一边骂自家孩子“不争气”。苦难是个放大镜,照出了人性的坚硬,也见到了社会的冷漠。要是全社会、每户家庭都能多点温度,那些“寒门”才有可能不是传说,而是大概率。
各位看官,您是觉得家穷志坚,就一定能“寒门出贵子”吗?是不是只要孩子不吃蛋糕,天天捧鸡蛋,未来就能“高分逆袭、金榜题名”?还是说,这压根就是励志叙事下的美丽泡沫?你家要是遇上这种事,是指望自己翻身,还是盼着社会能给点实在的帮助?愿意的话,说说你心里那点酸甜苦辣,别藏着掖着,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