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门连着太极、阴阳、五行, 它代表着一阳初生和太极的起点!

 80    |      2025-07-15 01:48

中医讲命门,不只是一个生理部位,更是生命的根本。赵献可说得非常明白:命门在两肾之间,一寸五分的位置。这一点,不是随便定的,而是象数之理所决定的。《易经》说“一阳陷于二阴”,这个“一阳”指的就是命门之火,它藏在两肾之间,像太极图中的一个白点,藏而不露,却运行全身。一旦这个命门火息了,人的生命也就随之结束。命门不是有形之物,是“无形之气”,但正是它,掌管着水火,支撑着阴阳,维系着五脏六腑的动态平衡。

命门所在的位置也讲究得很。《内经》提到,“七节之旁有小心”,这个“小心”指的就是命门。命门对着肚脐,贴着脊骨。从上往下数,是第十四椎;从下往上数,是第七椎。这不是随便一根骨头,而是藏着生命根本的位置。两边是肾,一边属阳水,一边属阴水。阳水的代表是“相火”,阴水的代表是“天一真水”。这两个气,一动一静,一升一降,昼夜不息地运行在身体里。一个人之所以能活着,靠的就是这股气的运行。一旦滞住了,就生病;一旦停止了,就死亡。

不仅赵献可看重象数,张介宾也深得此意。他在《类经图翼》中讲得更细。从太极、一阴一阳、三才、四象、六爻、八卦、十二消息都能找到人体运行的对应。比如说,天地之道以六为节,所以有六爻;六爻分奇偶,就有了十二。这和天上的十二月、人身的十二脏、十二经脉,正好一一相应。中医所说的营卫气血,怎么运行,经络怎么表里配合,其实都能从《易经》的象数里找到规律。用他的原话说就是:“知此,则营卫之周流,经络之表里,象在其中矣。”不是硬套,而是本来就一体相通。

再看清代邵同珍,他更是把人身看作一个“小太极”,而天地是“大太极”。这一大一小之间,有严格的象数呼应。他讲脾是太极之中,居中为土,色黄主静,是所有脏腑资生的根本。再看肝木,它属东方,主升发,木性上浮,是为太阴;肺属金,在西方,气从右而下,为太阳;心属火,在上为日,藏神主性,是少阴之象。每一个脏腑都有其方位、五行属性、阴阳之别,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八卦图,按天地自然的节律运行。看清楚这些,才能明白什么是“天人合一”,也才能在诊病、养生的时候,抓住真正的根源。

命门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背后牵连着太极、阴阳、五行,甚至可以说是一切象数运行的核心点。赵献可说命门是“太极图中之白圈”,那是整个生命的源泉。人一出生,父母的精气在这个地方凝结成命门之火。从此之后,这团火就不息地燃烧着,推动着水火的交融、阴阳的升降。一个人身体的好坏、精神的旺衰,甚至生老病死,都和这命门之火有直接关系。水火不交,是很多病的根源;命门火衰,百病丛生。

学医不懂象数,就像看书不识字。中医讲究的是“象”,讲的是“数”,讲的是“理”。《易经》说,“象也者,像也;数也者,术也”。象是形象的模拟,数是规律的节奏,理是背后的道理。命门、太极、五行、八卦,不是玄虚,而是人体最基本的运行法则。掌握这些,不但能看懂经典,也能把握真正的生命节律。医不离易,易不离象。命门一开,万象俱通;命门一息,百脉俱闭。

所以,命门不是虚谈,而是身体中的真实存在。它代表着一阳初生,是人身太极的起点,是象数理法在身体中最集中的体现。从赵献可到张介宾、邵同珍,历代大家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命门的重要。不懂命门,就不懂阴阳;不懂阴阳,就谈不上医理。命门是医易交汇之处,是形神共在之根,是藏而不露的真主宰。真正懂了命门,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性命之学”,什么是“天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