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个电话让泽连斯基当场破防! 俄乌这场仗打了三年多,眼看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风风火火想插一手调解,结果普京一句“要谈就来莫斯科谈吧”,直接把泽连斯基和欧洲气得跳脚。 乌克兰总统怒斥这是“奇耻大辱”,欧洲大佬更是拍桌子:想都别想! 这哪是选谈判地点? 分明就是捅了火药桶!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谈的当口,突然按了暂停键。他直接把电话打到了莫斯科,找的人正是俄罗斯总统普京。 特朗普抛出的问题很直接:如果泽连斯基点头,你、我、他,咱们三个坐下来谈,选哪儿好?
电话那头,普京不假思索:莫斯科啊! 为啥选莫斯科? 普京给出了听起来挺“周到”的理由。 首先,这是回礼,因为就在前不久,特朗普盛情邀请普京去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会晤,普京觉得这次理应尽地主之谊。 其次,方便啊! 特朗普你既然要来莫斯科和我先谈美俄之间的事,那顺道儿加上乌克兰一块聊了呗,省时省力效率高。
特朗普挺高兴,回头就把普京的原话一字不漏地告诉了正在等他的泽连斯基。 泽连斯基的反应,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瞬间炸毛:不行! 绝对不行! 这非常不得体! 泽连斯基觉得这提议简直是把乌克兰的脸面按在地上摩擦。
在泽连斯基看来,普京这安排就是在发号施令:乌克兰? 那只是美俄正餐后一道可有可无的配菜罢了! 从普京让三方会谈和美俄双边会谈打包一起进行的方式,泽连斯基也读出了赤裸裸的蔑视,你乌克兰根本不配单独占用俄罗斯总统的时间。
泽连斯基压不住心里的火气和委屈。 憋了三年多的苦一下涌了上来:我们的士兵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我们的城市被炮火摧毁,我们的人民背井离乡……现在,那个发动战争的人,坐在他克里姆林宫的宝座上,轻飘飘地来一句“谈可以,到我地盘上来”?
泽连斯基脑子里甚至浮现出一个屈辱的画面:自己得跟着特朗普,像被押送战俘一样,跑到莫斯科去,那不叫和谈,那叫“登门谢罪”! 这对整个乌克兰人民都是一种侮辱,是莫斯科对他们三年血与泪付出的巨大牺牲的公然蔑视!是奇耻大辱!
泽连斯基甚至觉得,当时就该吼回去:凭什么去莫斯科? 你怎么不来基辅谈? 可惜那一瞬间气昏了头,话堵在喉咙口没喊出来,结果还惹得转达消息的特朗普老大不高兴。
特朗普大概是觉得这提议挺合理,转个头又把普京想在莫斯科谈的意思,透露给了正在一起开会的几个欧洲国家的领导人。 结果,会议室里如同扔了一颗炸弹。 反应只有一个:拒绝!坚决拒绝!
法国总统马克龙反应尤其激烈。 他直接拍胸脯表示这绝对不行:“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 ”马克龙觉得普京这招太不厚道,太“不体面”。他立刻提出了替代方案:要谈就去瑞士日内瓦谈! 那地方中立、公平、谁都挑不出毛病。马克龙的话,代表了一大群欧洲当家人的心:在莫斯科谈? 那就是向莫斯科投降!
欧洲为什么这么不待见莫斯科? 原因再简单不过。 因为这场战争,欧洲国家早就和普京政府彻底闹僵了。他们咬着牙、卯足了劲儿支援乌克兰,真金白银、武器装备地往里砸,甚至不惜让自己国家的百姓承受高通胀的代价。
结果呢?战争持续胶着,离彻底打败俄罗斯的目标还很远。 欧洲现在心里也憋着很大一股怨气和不甘,他们巴不得战争能继续拖下去,耗尽俄罗斯的力量,最终看到乌克兰翻盘取胜。 现在特朗普突然要当和事佬,欧洲心里是一百个不情愿,但又不敢明着和美国前总统对着干,只好捏着鼻子认了调停这回事。
可莫斯科会谈这个方案,绝对是碰都不能碰的红线。 在欧洲看来,真跑去莫斯科谈判,就像是在全世界面前彻底撕掉欧洲最后一块遮羞布,承认自己怂了、认栽了,乖乖举手投降走进克里姆林宫的大门,这比战场上再添几座废墟还要丢脸十倍百倍!
围绕“在哪谈”这三个字,暗流汹涌。这个看似程序性的技术问题,成了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欧洲四方较劲的最前线,牵动着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选择在莫斯科举行会谈,意味着太多事情。 在乌克兰人眼里,这等于承认俄罗斯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拥有了最终决定游戏规则的话语权和掌控权。 战火燃烧的地方是他们乌克兰的土地,但现在解决问题的钥匙,却好像握在克里姆林宫的手里。 让泽连斯基踏入那座宫殿,就如同当年被打败的敌人被迫到胜利者脚下祈求怜悯。
对于欧洲而言,选择莫斯科更是灾难级别的象征。 它宣告了欧洲过去三年倾尽全力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所有的投入、制裁、军事援助都变成了一个失败的笑话。
承认俄罗斯利用这场战争成功地巩固了其区域霸权,欧洲则被踢出局,成为地缘政治的输家。 这比单纯在战场上损失几千名士兵或几座城市更让欧洲的政治家们感到恐慌和不可接受。 欧洲的集体自尊心和地缘地位,经不起这样公开的打脸。
如果妥协一下,选择欧洲提出的瑞士日内瓦呢? 对欧洲国家而言,那是体面的台阶。 在一个完全中立、历史悠久的国际谈判场所举行会谈,代表着各方至少在程序上是平等的参与者。 欧洲国家可以借此保住在国际事务中“大人桌”上应有的席位,不至于在解决自己家门口危机的过程中沦为看客。 瑞士这个符号,承载着欧洲维护其全球重要性和外交影响力的愿望。 同时,日内瓦的象征意义也有助于缓和乌克兰和西方民众对“向普京下跪”的激烈批评。
然而,选在莫斯科之外的其他地点,比如之前曾有传闻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或者沙特阿拉伯,释放的信号则截然不同。 如果四方最终敲定的是这样的地点,那么传达给外界的潜台词就是:无论普京、泽连斯基,还是他们背后的支持力量美国与欧洲,其实并没有谁真下定决心要在这次谈判上解决根本性问题。
也许俄罗斯还想在战场上多捞点筹码,也许乌克兰或西方还希望等几个月后战局有变。 选一个看似中立但非核心争议的地点,更像是各方迫于形势必须露个脸、走个过场。 这表明俄乌之间根深蒂固的分歧,如领土问题、安全保障问题、战犯追责问题等,依然无解,各方都缺乏妥协的意愿。地点成了最直观的告示牌:核心矛盾没谈拢前,仗还得接着打下去。
特朗普想当好中间人,太难了。 选谈判地点这么一件看起来最不起眼的小事,竟然能掀桌子摔杯子,让乌克兰人愤恨羞耻,欧洲人觉得奇耻大辱,俄罗斯却可能暗地里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