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三年多的时间了,外界原以为局势会长期僵持下去,但最近俄罗斯接连出现异常动向。
欧盟最近又升级了新一轮的制裁,而普京身边那些关键的盟友突然辞职,俄外长也罕见地提到了“妥协”。这些迹象让外界开始怀疑,难道俄罗斯已经面对着难以应对的压力了吗?
外部夹击
最近俄国遇到的难题,可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多管齐下的压力接踵而至,先瞧瞧欧盟那边的动静。
从俄乌冲突一开始,欧盟就多次对俄国施加制裁,今年光是反复出手的轮次已经达到四次。
欧盟对俄罗斯的第一轮制裁发生在2022年2月23日,主要针对俄罗斯国家杜马的351名议员,以及27个实体和个人,涉及政治决策层和相关的金融机构。
这次制裁也意味着欧盟正式对俄乌冲突采取了行动,之后的制裁不断扩大至能源、金融、科技和军事等多个方面。
在当日上午的9月19日,欧盟批准了对俄的第19轮制裁方案,也算是今年的第四次制裁啦。这次的措施主要涉及能源、金融服务以及贸易限制等多个领域。
在能源方面,欧盟准备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封锁,特别是针对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大家都知道,俄罗斯液化天然气是俄罗斯出口能源的一个关键支撑,也一直是俄方绕过管道制裁的一条重要替代路径。
要是欧盟把这条路也封死,那基本上就等于把俄罗斯的主要收入来源直接切断了,再加上把俄罗斯原油的价格上限降到每桶47.6美元,进一步压缩他们的出口收益。
为了堵上这个漏洞,欧盟打算把118艘参与俄罗斯石油运输的“影子舰队”列入制裁名单,这样一来,受到限制的船只总数就会超过560艘。
金融方面也在收紧手脚,这次的新规会让俄国和一些第三国的银行交易变得越发困难,尤其是那些与俄方替代支付体系合作的金融机构,限制会更加严厉。
加密货币如今也不再是一个安全的出口,欧盟首次将加密交易平台列入禁令名单,意在切断俄罗斯利用虚拟货币绕过制裁的途径。
在科技和军事领域,欧盟决定把一些新兴的军民两用技术加入出口限制名单,这次特别涵盖了人工智能、地理空间信息,以及与武器制造密切相关的核心技术。
此外,有45家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企业被列入制裁名单,主要是因为它们为俄罗斯的军事工业体系提供了援助。
这样一来,俄罗斯就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国内经济和民生的保证,否则社会稳定可能出问题,另一边是前线战事耗费巨大,要是不增加投入,战场上的压力立刻就会浮现。
手里只有一袋钱,怎么分都挺难的。西方的目的也很明白,就是要逼着俄罗斯在经济和军事之间做出抉择,不管怎么选,都会觉得不舒服。
内部震动
外头的压力早就够大了,可俄罗斯内部也在变动,最明显的迹象就是普京的老朋友,66岁的科扎克突然辞职了。
科扎克可不是个普通的官员,他从1999年开始就跟着普京闯荡,一直是普京身边最信任的顾问之一。
不过,到了9月18日,他以“个人原因”提出辞职,正式离开职位。虽然俄罗斯媒体说科扎克辞职是为了转行做生意,但具体原因似乎还给人留了点悬念。
不过,美国媒体认为,这或许说明克里姆林宫里面出现了分歧,可能是因为在乌克兰局势上和普京的看法不一致。
外交转弯
就在科扎克辞职的第二天,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采访中少有地提到,俄罗斯在一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愿意做出让步。
这一发言一出来,立马让外头猜测纷纷:难不成俄罗斯扛不住了,要松口?其实细细琢磨,他的表态并不是认输,而是一种谋划。
对外讲,这其实是一种姿态,他表明自己愿意坐下来谈,但还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西方得承认那些俄罗斯已经控制的区域,二是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
从整体来说,普京不太可能在核心问题上让步,因为这场战事被看作是对抗西方领导秩序的大局,一旦妥协,就意味着认输了。
对国内来说,这番话算是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这“妥协”说法,更像是在争取时间、制造缓冲,而不是真打算放弃目标,能看出,俄罗斯现在已经走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了。
坚持下去的话,财政那块、经济状况还有社会氛围肯定会变得越来越紧张,内部的团结也可能因此遭受冲击。不过要是选择妥协,可能会让普京二十多年来建立的执政合法性受到一定的动摇。
目前这场由西方带头的极限压力考验,正逼得克里姆林宫不得不权衡取舍,不管是坚持硬碰硬,还是试图调整策略,都可能对俄罗斯的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