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师又消失了?”、“与辉同行还在播,咋没见董宇辉?”——最近不少网友一进直播间就开始找人。别说,这场面颇有点像小区广场舞队长请假,队伍照跳不误,还能时不时整出新花样。明明老板本人半个月都没露脸,可与辉同行的直播间依旧热闹非凡,人气三万起步,有时候甚至冲上十万+,让不少围观群众直呼“这才叫真正的去个人化运营”。
01 “灵魂人物”隐身 直播团队照样玩得转
翻开与辉同行最近放出的值班表,不少粉丝发现:连续两周,都没有董宇辉的名字。这不是临时换班,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淡出前台。有意思的是,这种操作可不是谁逼出来的,而是老板自己亲自推动。要知道,在互联网江湖里,大多数企业要搞去IP化,总会弄得鸡飞狗跳、粉丝四散。而这里呢?主角主动退居幕后,却带着团队一起稳步前行。
采访路过的小王(90后程序员)说:“我本来就是冲着董老师来的,但现在盼盼、鹏鹏他们讲解也挺带劲儿,偶尔还有些冷幽默,比单纯卖货更有意思。”这波转型,让人看到了一个人的光环如何变成一群人的合力。
02 新号崛起 老将打底 粉丝黏性大考验
其实不仅仅是主号风生水起,新开的兰知春序账号也悄然发力。刚上线几天,就靠着新人主播们撑起来的人气,把老东家都比下去了。有网友调侃:“以前看东方甄选,现在追‘新学霸’,真香定律又一次应验!”数据不会骗人——虽然兰知春序粉丝刚破百万,但每次开播在线人数能和主号掰手腕。这背后,是内容为王还是平台红利?或许都有,但更关键的是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感早已超越了单一主播。
来自西安的小刘(全职宝妈)坦言:“我最初喜欢的是董宇辉讲故事那股子温柔劲儿,现在觉得无论是谁,只要产品靠谱,说话接地气,我就愿意买单。”
03 对比老东家 “去个人标签”各显神通
回头看看当年,“去XX化”可是让某些公司折腾得够呛,一度闹到满城风雨。但与辉同行却把这一课上成了行业范本。不吵不闹,不搞噱头,就是用实力和内容留住观众。这种低调中见高招,让外界不得不佩服其管理智慧。“你看人家东方甄选当年凭借创新打法火遍全国,如今遇到危机,也是在不断调整思路。”业内分析师李老师表示,“但像与辉同行这样悄无声息完成蜕变,还能保持增长态势,很难得。”
04 商业史册上的“另类范例”
如果说曾经有人怀疑:离开顶流IP,公司还能不能活?那如今答案已经很明显——只要机制科学、团队给力,即便灵魂人物暂时缺席,也完全可以跑赢市场平均线。从商业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到今天的新媒体生态,每一步都是现实版逆袭剧本。“未来写中国商业史的时候,这段经历肯定少不了。”资深营销顾问张姐如是说,“而且不仅限于电商领域,对任何想做品牌升级或者结构优化的企业来说,都值得参考。”
05 团队协作胜过“一枝独秀”
别的不敢保证,但从结果来看,与其死守一个人的标签,不如打造多元共生的大生态圈。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拧成绳;道理谁都懂,可真做到并非易事。“其实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看重的不只是明星效应,更希望看到实实在在、有温度、有创新精神的平台。”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达类似观点。
06 行业启示录:从偶像到体系 谁才是真正赢家?
站在行业角度复盘这波操作,无论你是不是铁杆粉,都不得不承认:以人为核心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一家机构生命力长短的,是制度设计和人才梯队建设。当网红经济逐渐进入下半场,那些能够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平台,会成为最后赢家吗?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一家企业到底该靠哪类力量走远,是领军人物的一呼百应,还是团队协作才能撑起未来?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