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又给乌克兰打钱了,这回是90亿美元。
钱从哪儿来的?
俄罗斯的!
原来欧盟把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直接转给了乌克兰,这事儿可把莫斯科惹毛了。
普京二话不说,反手就把欧洲企业在俄资产给没收了,德国大众、法国道达尔这些跨国巨头一夜之间损失惨重,老板们气得直跳脚。
这事儿还得从俄乌冲突说起。
欧盟和七国集团冻结了俄罗斯将近3000亿欧元的外汇储备,其中2100亿就存在欧洲的银行里。
欧盟觉得这钱闲着也是闲着,干脆把产生的利息拿来支援乌克兰。
今年1月给30亿,3月给10亿,4月到8月每月再给10亿,跟发工资似的准时。
俄罗斯外交部直接炸锅,说这就是赤裸裸的"国家级别抢劫"。
俄罗斯也不是吃素的,立马出台了反制措施。所有来自"不友好国家"的外国投资者,资产统统被塞进一个叫"C类账户"的地方。想取钱?得先过俄罗斯政府这一关。德国大众在俄罗斯的工厂价值几十亿,现在直接归俄政府"代管"了。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在俄投资打了水漂,CEO连夜飞往布鲁塞尔告状。意大利几家银行的储户存款也被冻结,俄罗斯官员冷笑:"你们先解冻我们的钱,再谈你们的!"
这场经济拉锯战打得那叫一个热闹。欧盟觉得用俄罗斯的钱打俄罗斯,这招简直妙不可言。俄罗斯则用实际行动证明,谁也不是好惹的。两边你来我往,受伤的却是普通老百姓。欧洲的能源价格蹭蹭往上涨,老百姓的电费账单直接翻倍。超市里的面包越来越贵,工资却纹丝不动。俄罗斯那边也不好过,虽然卢布挺住了,但老百姓的日子明显紧巴了不少。
要说这场经济战最魔幻的地方,就是双方都觉得自己赢了。欧盟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眉飞色舞,说这是"正义的胜利"。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反唇相讥:"强盗逻辑!"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倒是给全球吃瓜群众贡献了不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其实这种经济制裁就像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欧洲企业丢了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经济被孤立,最后谁也没讨着好。更魔幻的是,这场经济战还牵扯出不少法律问题。俄罗斯说欧盟违反国际法,欧盟说俄罗斯不讲武德。两边都在找法律依据,搞得国际法庭的法官们一个头两个大。
要说最惨的还是那些跨国企业。前脚刚在俄罗斯投了几个亿,后脚就被政府接管了。有个德国车企的高管私下吐槽:"早知道这样,当初还不如把钱扔水里,至少还能听个响。"法国某能源公司的董事会更是吵翻了天,有人主张立即撤资,有人说再观望观望,会议室里火药味十足。
这场经济博弈还引发了一个更深远的问题:美元和欧元的国际信用。以前大家都觉得西方货币最靠谱,现在这么一搞,不少国家开始琢磨着要"去美元化"了。印度、巴西这些新兴经济体都在悄悄增加其他货币的外汇储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倒是意外提升了不少。
俄罗斯和欧盟这场经济战打得热火朝天,可苦了那些做外贸的商人。有个做中俄贸易的老板愁眉苦脸地说:"以前发货走欧洲港口,现在全得绕道,运费涨了三成不说,时间还拖得老长。"更绝的是,有些欧洲企业明明在俄罗斯有业务,现在却要假装和自己没关系,生怕被牵连。
这场经济制裁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原本是想逼俄罗斯就范,结果反而让俄罗斯找到了新出路。能源出口转向亚洲,技术领域加速自主创新。有个俄罗斯IT公司的CEO乐呵呵地说:"感谢制裁,逼着我们搞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现在政府订单接到手软。"
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些成员国私下抱怨,说这么搞下去大家都得喝西北风。特别是那些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国家,表面上跟着欧盟喊制裁,背地里都在想办法绕开限制。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就公开唱反调,说制裁伤的是欧洲自己。
这场经济战打到这个份上,已经分不清是谁在制裁谁了。欧洲老百姓为高涨的物价发愁,俄罗斯老百姓为买不到进口商品犯难。两边政府倒是嘴硬得很,一个说"正义必胜",一个喊"绝不屈服",活像两个吵架的小学生。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场经济战还催生了不少黑色幽默。有个俄罗斯网友发帖说:"感谢欧盟,让我们学会了自力更生。现在连香蕉都自己种了,虽然长得像黄瓜。"欧洲那边也不甘示弱,有网友调侃:"我们成功让俄罗斯人减肥了,因为进口食品太贵。"
这场闹剧什么时候能收场?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欧盟和俄罗斯互相伤害,全球经济跟着遭殃。倒是给经济学家们提供了不少研究素材,论文题目一个比一个精彩:《论经济制裁的有效性》《国际金融秩序的崩溃与重建》《如何用别人的钱打别人的仗》......
说到底,这场经济博弈就像两个赌气的孩子,你扔我的玩具,我摔你的积木。最后玩具坏了,谁也没得玩。可惜的是,这场游戏牵扯到的是亿万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没参与决策,却要承担后果。也许这就是现代国际政治的荒诞之处,高高在上的决策者们挥斥方遒,老百姓只能默默承受。
本文只是休闲娱乐,不会及任何商业用途,假如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