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风波:法国的遥远担忧与欧盟的双轨算盘
老家在四川的小表弟最近跟我聊起一件新鲜事,说是西藏那边要修个超级大的水电站,名字叫“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投资吓死人,1.2万亿。说实话,这数字大得像天上的星星,我脑子里只冒出一句话:这得多少包子钱啊?可还没等国内议论完,欧洲那头就炸了锅。
法国媒体最先跳出来,说这个项目会把南亚生态搅个底朝天。德、英两国也不甘落后,一通指责,还说中国这是“借环保之名行地缘政治之实”。我一边啃着花生米,一边琢磨,这些离青藏高原八千公里外的国家,比印度孟加拉都急,是不是有点反常?
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国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其实这些环保担忧,不过是表面文章,更深层次还是怕中国势头太猛。在老家的茶馆里,有位姓谭的大伯喜欢摆龙门阵,他总说:“你看洋人对咱们,总是一半真心一半算计。”想来也是——法兰西自己河流治理出了不少问题,却对喜马拉雅脚下的事格外上心。
环评报告中国政府早就发了,不仅做了地震风险和生态保护评估,还建了实时监测系统。以前村口小学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小型水库,那时候也学到一点道理——大坝不是随便修,要考虑鱼怎么游、泥沙怎么走。这么多年过去,中国搞基建水平今非昔比,可国外一些人偏不信,就盯着放大镜找茬。
再翻翻历史,其实这种舆论攻势并不新鲜。当年三峡工程刚开工时,也曾被批成“世界灾难”。后来事实证明,并没有预言中的那么糟糕。如今轮到雅鲁藏布江,只不过剧本换汤不换药罢了。有意思的是,这回法国态度最激烈,而它跟印度关系正热乎呢。据巴黎《世界报》透露,法印联合军演频率都快赶上邻居串门,两国在武器贸易和核能合作上一拍即合。不少分析认为,法国是在借题发挥,为印度撑腰,把自己塑造成南亚事务里的重要玩家。
顺便插句闲话。我大学同学阿伟,在孟加拉支教过一年。他说当地百姓倒挺淡定,对中方技术很认可。“哈西娜总理亲自表态支持,”他给我发微信,“孟加拉更愿意坐下来谈判,不爱瞎起哄。”果然,不同国家不同脾气。同样喝恒河水,有的人闹腾,有的人务实。
而另一头的欧盟,又玩起“双轨策略”——嘴上一套手下一套。一方面紧盯环保红线,一方面又靠中国供应光伏板、电池、电动车。这让我想起去年上海进博会上,一个德国企业代表私下感叹:“没有中国产品,我们新能源转型根本推不动。”但公开场合他们却照旧喊口号,好像谁先服软谁丢脸似的。
今年7月初,据《南德意志报》披露,在冯德莱恩访华前夕,欧盟委员会内部专门讨论过如何同时打压与依赖中国。一条红线针对跨境河流生态安全(明摆着冲着咱们来的),另一条则牵扯俄乌局势,要中方别帮俄罗斯太多。这种连锅端式施压,其实背后逻辑很简单:既要占道义高地,又舍不得切断利益链条。
查资料时还发现一个冷知识,上世纪80年代英国泰晤士河污染严重,被称为“死河”。后来治理成功,但当初欧美工业化阶段可没少往环境里排脏东西,现在轮到发展中国家搞清洁能源,他们却变身环保卫士,让人哭笑不得。有段时间,北京高校某教授写论文提及:“全球绿色转型不能靠单边压力,需要互信机制。”
其实类似矛盾在普通生活中也常见。我妈做饭用节能灶台,却嫌弃国产燃气灶火力猛;隔壁张婶买进口空气净化器,但平时又吐槽外国货贵且不好修……人与人之间如此,大国博弈何尝不是?
记得小时候去嘉陵江钓鱼,经常碰见老渔民聊那些“大坝改变命运”的故事。他们会讲,当年修二滩的时候村里搬迁、补偿款分配,还有哪些鱼种消失哪些回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账本和情绪。从这些碎片人生望出去,大概能理解各国围绕一条大江争执背后的复杂滋味吧——既有现实利益,也夹杂身份认同和心理落差,再裹挟些历史旧账、新仇旧怨混成了一锅粥。
至于中欧、中印乃至更多国家间围绕绿色能源的话语权争夺,只怕才刚刚开始。但日子还是要继续,该种田种田,该烧饭烧饭。今年春天,小区物业突然通知停电检修几个小时,我妈忍不住嘀咕:“啥时候全国都用上干净又稳定的大电网就好了!”她哪里知道,这背后还有那么多看不到摸不到的大人物、小算盘,以及远隔重洋的一声叹息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细节参考《世界报》《南德意志报》相关报道及地方口述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