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冲突结束后,伊朗学者开始反思,得出结论:要避免对华依赖

 147    |      2025-08-12 06:41

文章提到,伊朗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占了90%,而石油又是伊朗对外贸易的核心,说明伊朗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挺深。不过,反过来看,中伊之间的贸易在中国的整体对外贸易中不过占0.02%,其实算不上什么大事。而且,因为受到美国和西方的压力,伊朗跟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不是央企,而是一些民营企业,说明中国在伊朗贸易方面还挺谨慎的。所以,伊朗得重新思考跟中国的关系,不能过于依赖中国。

虽然这篇文章并不代表伊朗政府的正式立场,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反映了伊朗人民的真实想法。

得提醒一句,并不是中国不想帮伊朗,而是伊朗自己没展现出值得得到支持的态度。

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不结盟国家,不会为任何参战方提供直接的武器或装备援助,连和北约关系紧密的俄罗斯,立场也是保持中立,伊朗作为地区的大国,应该也清楚这一点,别指望从中国得到支持。

另一边,伊朗自己还没有表现出哪方面值得被挺的姿态。

在这次巴以冲突中,哈马斯其实背后还有伊朗的身影。可以说,这一轮冲突的爆发,也免不了伊朗的推波助澜。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哈马斯在以色列国防军的猛烈打击下,几乎快要撑不住了,而伊朗似乎毫无反应。紧接着,以色列又把攻击的目标转向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和胡塞武装,伊朗的表现依旧冷静,没有太多动静。就算以色列对伊朗采取了斩首行动,伊朗也就旗帜升起,象征性地发射点导弹和无人机,表面上看就这么点儿事。

在伊以这次冲突一开始,本以为伊朗会搞出一场针对以色列的大规模报复,结果没想到,反应还挺轻淡的。就算是对美国的空袭,也是提前通知了对方,整个报复变成了两头下注的把戏,感觉像是在演双簧似的。

从这个角度看看,伊朗那“抵抗之狐”更像是个摆设,跟美以对抗几下就败得差不多了,像是走个过场似的。

说句难听点的话,到目前为止,伊朗根本没表现出一个区域大国该有的气势,也就谈不上有底气去争取中俄的支持。

更要紧的是,伊朗一直在“靠美国”和“反对美国”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哈梅内伊作为坚定的反美派,带领一帮伊朗高官对美国态度非常强硬,旨在捍卫绝对的宗教统治;另一方面,伊朗民间又极端亲美,怀念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希望总统能推进对美关系,放弃伊朗的核计划。这样一来,伊朗总统和伊朗领导层在对美国问题上的立场就总是摇摆不定。

在这种环境下,伊朗对中俄也没啥吸引力,指望中国和俄罗斯会帮忙提供啥武器支持,基本不靠谱。伊朗最不该怀疑的是中国对伊朗的态度,而是先搞清楚自己是不是具备资格,再去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