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锐减230亿,普京为何急赴北京?三数据揭示关键

 102    |      2025-08-25 09:31

这是2025年8月31日,普京开启“四天三夜”访华行程的第一天。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出发前对媒体说:“这次不是礼节性握手,而是真正敞开心扉的对话。 ” 这句话背后,是一组让克里姆林宫坐立不安的数据,2025年1月至7月,中俄贸易额1258亿美元,同比下滑8.1%。 更扎眼的是能源:中国买的俄罗斯原油少了11%,成品油暴跌28%,连木材煤炭都各降10%。

俄罗斯《记者报》用“令人不快”形容贸易现状时,编辑部内部吵了整整三小时。 要知道,这家媒体曾把西方制裁称为“挠痒痒”,如今却为一份海关数据低头。 问题出在俄罗斯的钱袋子上,能源税收占联邦预算35%以上,而中国买家贡献了其中六成份额。

2025年俄罗斯财政部算过一笔账:每少卖中国一船油,国库就少收4000万美元。 前线士兵的工资单、军工厂的零件采购单,都指着这些钱续命。 所以当7月成品油出口量比去年少了近三成时,莫斯科郊外一家坦克工厂被迫改成单班生产。

北京朝阳区一家民营油库的经理老张,指着罐区密密麻麻的液位计说:“去年这时候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储罐闲置率30%。 ”他的仓库里存着够全国用90天的原油,而国际油价已从2024年的85美元/桶跌到70美元。

这种变化直接反映在采购单上:

成品油不再是刚需。 中国炼厂自己就能日产1800万桶,俄罗斯的柴油汽油只能“补缺口”。 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5%,加油站生意冷清,补缺口的量自然缩减。

液化天然气遭新能源背刺。 张家口的风电场2025年发电量够北京用三个月,气电调峰需求萎缩。 中石油人士透露:“长协气都消化不完,现货市场基本没空间。 ”

木材煤炭跟着地产走。 河北霸州一家建材市场老板指着积压的俄罗斯松木苦笑:“现在开发商要的是装配式建筑,谁还囤原木? ”

5月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俄外长拉夫罗夫突然提议重启中俄印(RIC)机制。 现场印度记者差点摔了录音笔,这个机制已冷冻七年。 两个月后,俄副外长鲁登科带着厚厚方案飞抵新德里,莫迪却只给了15分钟会晤时间。

普京把宝押在天津上合峰会。 这场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聚会来了20多位国家元首,但普京的助理包里只装着两份文件:《中俄能源合作路线图》和《RIC机制框架草案》。 会议茶歇时,人们看见普京端着咖啡杯走向中国代表团区域,俄方翻译语速比平时快了一倍。

“他想复制2022年的成功。 ”一位欧亚事务研究员分析。 当时中国加大采购俄油,帮俄罗斯扛过制裁冲击。 但这次俄方提出“用人民币结算煤炭”“开放远东港口”等筹码时,中方代表只是礼貌性点头。

普京在天津最想见的其实是两个人。除了中国领导人,就是印度总理莫迪。 三方闭门会谈前,俄方特意把印度国旗摆在中俄国旗中间。 但莫迪坐下第一句话就让气氛降温:“印度优先考虑能源安全多元化。 ”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印度既要买俄油享受七折优惠,又怕得罪美国丢芯片订单。 2025年1-7月,印度对俄贸易逆差突破400亿美元,莫迪正被国内制造业骂“卖国”。 更关键的是,中印士兵在藏南地区的新一轮对峙刚结束两周。 当普京提议“中俄印联合开发北极油气”,印度外长苏杰生直接反问:“船队怎么过马六甲? ”

访华最后一天,普京参观北京亦庄的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场。 看着中国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他突然问随行的俄工贸部长:“我们能用油气换这个技术吗? ”这个问题暴露了中俄贸易的致命伤,能源占比超70%,高科技产品不到3%。

中国商务部研究员讲了个比喻:“就像你去超市,以前总买速冻饺子因为便宜管饱。 现在学会做菜了,自然少买饺子多买新鲜食材。 ”俄罗斯的困境在于,它货架上80%还是速冻饺子。

俄汽车市场印证了这点。 2025年莫斯科街头每10辆新车里8辆是中国品牌。 奇瑞在喀山的工厂三班倒生产,但俄罗斯人买的是整车,不是技术生产线。 普京专机离开北京时,俄海关传来新数据:8月对华出口又降了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