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前领导人称:普京在耽搁时间,俄核武无法威慑任何对手

 132    |      2025-08-30 16:17

在国际舞台上,一些小国的声音总喜欢搅局,结果反而暴露出自己底气不够。立陶宛的前总统又发表了观点,直指俄罗斯领导人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故意拖延,还表示俄罗斯的核武器如今威慑力已经打了折扣。

立陶宛前总统言论概述

在2025年5月12日的一次采访中,立陶宛前总统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对莫斯科提出的伊斯坦布尔谈判建议表示怀疑。她觉得这其实是俄罗斯的一种策略,想借此争取更多时间,而并非真心想推动和平。克里姆林宫对于快速结束冲突缺乏动力,这些外交动作更多是在为后续行动做铺垫。

她还说,核威慑在现今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管用了,冷战时期那套理论不适合了。毕竟,现在的战争出现了更厉害的手段,用核武器的威胁已经起不了心理震慑作用了。

格里包斯凯特的态度被看作是西方阵营的回应,而作为北约成员的立陶宛位置挺敏感,在国际场合经常发表意见。

这段时间里,欧洲的领导们不断在基辅和莫斯科之间奔波,想帮忙调停,但谈判的事儿明显不太顺。事情从采访开始到报道四散传播,才用了两天时间。

没有靠得住的盟友帮忙,欧洲在安全防务这块儿难免遇到麻烦。立陶宛这个小地方,虽然身形不大,但屡次对大国叫板,这样做风险挺大的。早在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就提过,小国要是不用心维持低调,反而惹邻居不高兴,结果可能不太妙。

一些西方国家总喜欢拿核威胁来炒作,其实啥意思呢,也就是在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俄罗斯核威慑政策演变

俄罗斯的核威慑政策这几年有些调整,主要是为了应对外界的压力。2024年11月,普京签了个新版核学说,放宽了使用条件,允许在面对常规攻击时用核武器回应,也就是说,即使对方得到了核大国的支持。这一变化被看成是对西方援乌的一种回应,但普京多次强调,不打算在乌克兰搞核武,不想让局势变得那么极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也说,这个文件发布得很及时,主要是为了澄清俄罗斯的立场,避免别的误会。俄罗斯还特别强调,核威慑不是用来进攻的,而是用来防御的工具,用来保障国家安全和盟友的利益。

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俄罗斯就开始加大核武器的演练力度,主要表现为加强非战略核力量的展示,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北约的举动。到了2023年6月,俄罗斯在白俄罗斯部署了战术核武器,这其实是对1991年总统核倡议的调整和变化,虽然有关设施也有升级,但目前没有公开的证据证明核武器真的被转移到那里。

类似的,2016到2018年间,加里宁格勒那边的核仓库都进行了一番升级,帮它们变得更现代化,可还没看到有运输核武器的动静。这些动作被一些西方人看作是在吓唬人,但俄罗斯自己说嘛,就是为了维护力量平衡。到了2024年9月,普京还主持了个核威慑会议,讨论的事儿主要是应对乌克兰可能会用西方长程导弹的情况。俄罗斯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则提到,美国在二战时用核弹炸了广岛和长崎,俄罗斯表示,他们的目标是避免核战争爆发。

跟冷战时期比起来,现在俄罗斯的核战策略更讲究全方位威慑,既包括常规武器,也涉及网络攻击啥的。有专家说,俄罗斯觉得他家常规武力还不足以震慑对手,所以还是靠核威胁当后盾。即使常规力量越来越强大,可核因素依旧是核心,尤其是对那些拥有核武的对手。

俄罗斯的核武器现代化,比如Oreshnik导弹,主要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威慑力。和乌克兰冲突没有让俄罗斯与中东的关系出现大转弯,反倒让原本的合作关系得以加快推进。

事情过去几个月,到2025年8月,局势依旧维持僵持状态。格里包斯凯特也没有再做公开发言,媒体焦点转向其他热点话题。专家分析认为,她的核态度没有考虑到现代核武器的升级,比如俄罗斯放宽核使用的门槛。如果立陶宛继续采取强硬立场,可能会面临被孤立的风险。

像立陶宛这样的小国,在国际事务中总是挺困难的。它依赖北约和美国,虽然多次对俄罗斯和中国表态,可是却没有注意到自身的短板。这么仗着盟友的撑腰,一再挑衅中俄,明显像在走火入魔似的。

其实,北约的不断扩大才是真正的麻烦源头,也让俄欧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