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纷纷售出中国债券,转投美国债券潮涌

 194    |      2025-10-08 04:34

这几年,债券市场一看就像在玩跷跷板一样,一边是美债,一边是中国债,外资机构不断来回调整,弄得人人都在议论纷纷。

特别是在2023年那阵子,美债利率一路飙升,美联储狂加息,导致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5%到5.7%,比之前高出了不少。

相较之下,我国的国债收益率却在不断降低,三年期的从3%滑到了2.35%,外资一瞧这回报没那么高了,就开始收手减持中国债券,转而投向利率更高的美债了。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外资持有的中国国债规模从3.2万亿元减了大约800亿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哦。很多人一看,可能会想,这些钱全都跑到美国去了?其实也没那么简单,资金的动向有它自己的套路,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容易搞懂。

先说说情况吧,疫情过去之后,世界经济都在努力恢复,各国都在拼命寻找新的增长点。投资人最关心的还是收益和安全性,他们不大会去押注某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而是更看重眼前能赚多少。

那会儿中国经济表现挺不错的,第一季度旅游收入直接飙升了70%,不过降国债利率其实也是为了刺激消费,让钱从银行和债券市场流走,促进生产搞起来。

结果嘛,外资觉得短期里的利润不怎么有吸引力,就把手里的部分中国债券给卖了。这可不是对中国没信心,只不过是出于逐利的本性罢了。

那会儿,美国硅谷银行在2023年3月出事,市场立马乱了套。耶伦作为财长,也不得不出来安抚,提醒说6月份可能会违约美债,得赶紧把债务上限提上来,要不然事事难搞。

到6月初,国会才总算把法案给通过了,避免了违约的尴尬。这段时间,美债收益率一直高高在上,吸引了不少资金流入。外资们减持中国债券后,确实有人转投了美国债,算是帮美国缓了点压力。

不过,说大量资金都跑到美国去,还真是有点夸张。看看数据,从2023年到2024年初,外资们对中国债券的减持,也就是个阶段性的操作,并不是一股脑全搬到美国去。

加拿大央行在2023年把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德国和日本也都动了政策,吸引走部分资金。投资者就聪明了,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全球联系紧密,信息又都很透明,他们自然会去分散风险。

比如说,加拿大债券的吸引力摆在那里,实力不差,买了基本上稳赚不赔。德国债表现稳扎稳打,日本债也跟着政策方向走。外资退出中国债券后,这些区域的钱也都跑去分流了,没全都投到美国。

快到2024年啦,局势发生了点不一样的变化。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又上来了,外资净流入达到了416亿美元,第一季度就大举增持了不少。

全年中国卖出美债573亿美元,持有总额跌破1万亿美元,不过外资对中国债的持仓反而出现增长。到2024年底到2025年初,中国债市托管规模稳步提升。

从2025年1月到5月,中国一如既往地减少美债持有量,5月的持仓规模为7563亿美元,比上个月少了9亿美元,这已是连续第三个月在减仓了。

自2022年4月起,中国持有的美债一直没有突破一万亿大关,整体上呈减仓的态势。到2025年1月,增持了18亿,2月增加了235亿,3月则减少了189亿,4月又减了82亿,到了5月,又减了9亿。

总结起来,2022到2024年间,中国分别缩减了1732亿、508亿和573亿美元的美债持仓。这也说明咱们国家在调整外汇储备,降低对美债的依赖,动作挺明显的。

关于外资对中国债券的看法啊,数据显示,到2025年3月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达到了4.3983万亿元,比2023年底多出了6814亿元。到了4月份,这个数字还升到了4.5万亿元,可是在5月末又降到4.35万亿元,占总托管量的2.6%。这说明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上的态度挺复杂的,有时在增加持仓,有时又会出现减持,可能跟整体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有关吧。

截止到5月末,已经有1169家境外机构踏入了中国市场,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自主权基金和商业企业的都来投了,持有总量比2024年年底多了大约2700多亿元呀。

这事儿其实挺显示外资对中国债券的长期潜力的,虽然偶尔会有点波动,但整体上他们还是在增加持有。8月份一个月净流入差不多是390亿美元,到了年底前,累计净流入已经超过几百亿,甚至超过了6000亿的持有总量。

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约在1.78%,而美国则在3.6%左右,但是外资并不只看收益率,对稳定性也挺在意。中国经济挺有韧性,政策也比较可预见,这让国债成了个避风港。

为什么会出现抛售中国债券、转而购买美国债券的情况呢?关键还是利差的问题。美联储大幅度加息,把美债收益率从3%一下子推高到5.5%以上,外资就开始觉得划算了,纷纷跑去买美债。

硅谷银行事件之后,美国的经济隐患就浮出水面了,通胀高企,经济也有点走软,但高利率暂时把资金收回来。中国债券利率下调,主要是为促经济回暖,短期内让外资觉得不太划算。

从长远来看,美债的高利率其实藏着不少风险,几家银行倒闭就是个明摆着的例子,一出挤兑风潮,资金就跑得不亦乐乎。到了2023年,几家银行倒闭,把市场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耶伦又在2024年底和2025年初发出了警告信,说债务上限快到头了。国会得在夏季之前搞定相关措施,财政部用一些“特别办法”撑住到夏末。外资一看这情形,恐怕不会全部押注美国了。

中国减持美债的套路其实挺明摆着。从2011年峰值1.32万亿掉到2025年5月的7563亿,减了大半,差不多42.7%。主要原因是为了让外汇储备变得更丰富多样,比如说增加黄金持有啥的。

到2025年6月,中国持有的美债是756.4亿,稍微多了0.1亿,不过总体还是在减少的趋势里。外国投资者占美债总未偿债的22%,大约36.66万亿,但中国的减持并不意味着外资也都在脱手。

日本持有的美债是1.135万亿,英国则是809.4亿,日本依然是最大持有者。到2025年5月,外资持有美债超过了9万亿,虽然中国在减持,但其他国家不断增加。

资金来源分布得越丰富越好。到2025年上半年,外资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券上净买入了几百亿,8月份还差不多买了390亿。同业存单的持有量增加了21%。人民币债券变成了避风港,全球资金连续12周都在涌入中国债券基金。

跨境资金净流入保持不错,货物贸易顺差也很大,虽然证券投资受到点压力,但整体表现还是挺有韧性。在特朗普关税带来的冲击下,今年2到4月的顺差分别是290亿、492亿和173亿美元。而全年货物贸易顺差达到了630亿,基本面还是很稳的。

外资没全都因为减持中债就去买美债,毕竟世界央行持有的美债比例低于黄金,但美元资产依旧占据主要地位。美债减少,其实反映出美元的信用有所下降,但避险需求却在增加。像俄乌、中东、南海的地缘风险不断升温,美军在南美的干涉也让局势变得更不稳定,再加上人口负增长和财政赤字飙升,很多因素都在推高避险情绪。

各国在增加黄金储备、减少债务的同时,中国的美元资产可能会从2023年的1.8万亿,逐步降到2050年的7400亿,五年时间内几乎脱钩归零。在这种极端脱钩的背景下,美方融资成本面临很大上行压力。曾几何时,2014年中国买债还曾帮美国降低了30个基点的借贷成本。

中国持有美债的变动很正常,债券到期后会减持,不过到2025年整体来看还是挺稳定的。外汇储备总额是3.2853万亿,到了6月底达到了3.32万亿,增加了322亿。

多元化主要涵盖增金、协调安全与发展。美债的总规模是36.22万亿,其中外国持有了8.5万亿,占比大约30%。中国持有的美债在759亿到784亿之间上下浮动,逐步减少,但变化并不剧烈。

外资在持有中国债券的数量上,从2023年的减持逐渐转为2025年的增持,反映出市场的变化。到2025年7月,托管余额达到3.9万亿,其中国债占比达51.4%。

耶伦负责处理财政事务,1月17日发出警告信,强调要控制赤字。虽然美国外资净流入达到3111亿美元,但中国依然吸引了更多资金。资金的流向主要遵循回报规律,而国家的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金的配置。

结语:

整体来看,2023年里,你抛美债我转投中债的现象挺明显,但没持续太久。外资撤出中债后,资金流向多方面,美国虽然赚了不少,但也不能说是唯一的赢家。到了2025年,中国债券的吸引力又有所上升,外资继续增加持仓,中国也减少美债,储备更趋多元化。

全球经济紧密相连,资本追逐利润,而坚实的经济基础则是靠山。没有什么高招能抵抗这条规律,唯有提升自身实力,资金才会回流。想一想,这背后其实是利率、地缘关系以及经济复苏的角力,并不是单纯看谁资金流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