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王桦加沙逼近广州,189万人紧急转移避险

 142    |      2025-10-08 23:56

2025年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以其罕见的17级中心最大风力,如同一头咆哮的巨兽,直扑广东沿海。全省16个城市紧急启动“五停”措施,超过189万人被提前转移,城市在风暴来临前迅速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静止”状态。这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与2018年强台风“山竹”来袭时,虽有防御却仍显被动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标志着广东在台风防御策略上实现了深刻的进化。此次“桦加沙”的应对,不仅展现了广东防灾应急能力的显著提升,更在于其有效平衡公共安全与经济损失的策略进步性,这无疑是现代治理体系的一次深刻实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回溯2018年9月16日,强台风“山竹”以14级风力在广东江门台山海宴镇沿海登陆。其庞大的风圈和持续的强风,导致珠三角沿海地区12级以上大风持续超过16小时,风暴潮增水高达2.6至3.0米,广州海珠、黄埔、番禺、南沙、白云等多个潮位站突破历史极值,多处河堤漫顶,海水倒灌,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直接经济损失。彼时,尽管也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山竹”造成的巨大破坏,无疑揭示了当时在应急响应速度、公众防灾意识以及基础设施韧性方面的诸多不足。灾后漫长而艰巨的重建工作,更是血淋淋地凸显了事前精准防御的极端重要性。

汲取“山竹”的惨痛经验,广东此次应对“桦加沙”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预见性和果断性。气象专家明确指出,“桦加沙”登陆时强度预计将比“山竹”更强,其风圈范围也与“山竹”类似,堪称继“山竹”以来对广东影响最严重的台风。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广东的反应速度和力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迅速将“五停”措施扩大至16个城市,覆盖范围远超“山竹”时期;在23日22时前高效转移超过189万人,这一数字也大幅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次台风应对。此外,港珠澳大桥等关键交通枢纽的及时管制,湛江吴川农机服务团队连续12小时抢收200多亩水稻,茂名茂南“助农抢收队”协助菜农抢收65吨蔬菜,以及各地涌现出的酒店用大巴车挡门、农场主自制防风棚等充满智慧的民间自救措施,共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这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防御理念,并非简单的保守,而是对公共安全与短期经济损失之间复杂平衡的深刻理解。诚然,“五停”措施会带来暂时的经济活动停滞,但与“山竹”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和长期重建成本相比,提前、果断的防御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疑更为显著。这正是广东在安全逻辑上的成熟体现,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置于一切考量之首。面对自然灾害的巨大不确定性,任何关于“过度防御”的质疑,都应让位于对生命财产的敬畏和保护。广东的实践证明,果断的预防措施是应对极端天气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社会治理能力从粗放走向精细、从被动走向主动的标志。

从“山竹”到“桦加沙”,广东的台风防御体系已然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跨越式发展。然而,进步永无止境。展望未来,我们应继续完善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精准预警机制,实现对台风路径、强度和影响的毫秒级预测;强化沿海防洪防潮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使其能够抵御更极端的气候事件;并持续提升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将安全逻辑深度融入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血脉之中。让每一次风暴的挑战,都成为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的契机,而非灾难的重演。唯有如此,我们方能从容应对自然之威,确保社会经济在风雨中依然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社会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