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飞过去是‘嗖嗖’声,要是‘噗噗’声,那你就得动了,它奔你来的。” 一个老兵这么跟我说过,眼睛里没什么波澜,就像在说今天白菜多少钱一斤。
新兵蛋子上战场,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趴下,找个坑,把自己活埋了。甚至有人觉得,装死兴许能混过去。这想法不能说错,只能说太天真。诺曼底登陆时,美军伞兵约翰·斯蒂尔挂在教堂顶上,德国人以为他是个死人,懒得补枪,结果让他活了下来。这故事成了传奇,可传奇之所以是传奇,就是因为它百年难遇。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人把装死当战术,坑惨了美国人,从那以后,美军养成了习惯,战场上但凡看到尸体,必须上去再给一下。你躺在那,不是在赌命,是在请人来收尸。
古代战场更直接,割耳朵、砍脑袋算军功。你往地上一躺,敌军路过顺手一刀,自己人打扫战场为了省事,也可能直接把你当阵亡处理了。里外不是人。
王朝汉,一个川军老兵,抗战时打日本人,机枪就在山坡上响,排长没下令,他就自己先往前冲。战友都觉得他疯了,可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距离远,你是靶子;冲到跟前,炮弹反而成了烧火棍。他不是在送死,他是在抢那条活路。山坡上的日军炮火再猛,总不能往自己脚底下扔炸弹吧。
这种看似疯狂的举动,其实是刻在骨子里的战术智慧。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三三制”战术就是把这个道理发挥到了极致。一个班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三个人,像个小三角,互相掩护着往前拱。这不是一窝蜂的蛮干,是精密的配合,火力分散了,敌人的机枪手都不知道该先打谁。每个人都在动,每个人都是威胁,每个人也都在掩护队友。活下来的概率,就这么一点点抠出来了。
你以为那些炮弹坑是安全屋?恰恰相反,那是死神的标记。炮兵为了确保覆盖,往往会对着一个坐标进行多轮轰炸。你趴在上一个弹坑里不动,等于举着个牌子告诉对面:“我在这儿,再来一发。”真正的老手,炮弹炸开的瞬间,不是庆幸自己还活着,而是连滚带爬地换到下一个位置。哪怕只是挪动几米,生死可能就是两重天。
现在,战场早就不是以前的样子了。你想趴着不动?天上有无人机盯着,热成像能把你的人形轮廓看得一清二楚,你那点心跳和呼吸,在生命探测仪面前根本藏不住。你以为自己伪装得很好,在别人的屏幕上,你只是一个需要被“清理”掉的潜在威胁。
说到底,冲锋不是让你无脑往前跑。它是一种姿态,一种选择。你动起来,敌人的预判就会失准,你就有了选择下一个掩体的权利。你趴着不动,就是把自己的命,完全交给了对方的枪法和老天爷的运气。
装备是越来越好了,训练也越来越科学。南边边防旅早就开始搞野外生存,教你怎么无烟野炊,怎么利用地形隐蔽。战场急救也讲“黄金一小时”,只要抢救及时,生存率能翻倍。可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你得有机会用上它们。
所以,老兵说冲锋才是活路,不是在讲什么英雄气概。他是在告诉你一个最朴素也最残酷的道理:在阎王爷点名的时候,跑起来的人,总比躺着等死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溜掉。这门手艺,无关勇气,纯粹是为了活着。
你觉得在今天,还有什么是比动起来更重要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