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全球资产飙涨,AI热潮持续

 107    |      2025-10-07 07:08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熟悉的躁动。12块大屏幕滚动着绿色和红色的数字,交易员的领带微微泛起汗迹。有人在砸键盘,有人在打电话,所有人的嘴角都带着那种“发财了”的松弛微笑。走廊尽头,一位基金经理在冷静地搅拌咖啡,目光扫过面前的图表。这里是资产涨潮的心脏地带,历史高点被“踩在脚下”,所有资产都在涨。

假如你就是这间交易室的一员,面对屏幕上一串串创纪录的曲线—— 你会安心加码,还是心里泛起一丝不该有的寒意? 你会不会疑惑,这场旷世盛宴,究竟还有多少座位,何时灯光会亮起收场?

从美联储降息吹响的号角,到AI热潮填充的叙事泡沫,全球金融市场从股票到信贷似乎都在追逐同一个信仰:资产,只有更高,没有最高。美国蓝筹——标普500,纳斯达克,都像极了训练营里吃了激素的运动员,英姿飒爽地刷新历史纪录,年内涨幅轻松跨过两位数。连老被人调侃“躺不动”的罗素2000,今年都领到了股市版的“锦鲤”。

别以为只有美股嗨翻天。全球股指MSCI,一口气突破历史天花板。新兴市场的小兄弟,今年还一马当先,把追踪全球发达市场的大哥比了下去。高风险、高回报本来是智力游戏,如今却成了全民游戏。说起来,这像不像小时候玩过的“大风车转啊转,转到谁我都不管”,全世界的钱都在绕同一根轴心疯转。

信贷市场里,乐观到信用利差肉眼可见地缩成了一道缝。有些法国企业的借钱成本,比法国政府还低——无奈之下,法国只能抽根烟,苦笑看看账本。TCW的Patton说“承担风险的回报从没这么低过”;GMO的Ben Inker一头雾水,直言“我真搞不懂大家对经济稳定的信念哪来的”。说白了,一个感冒咳嗽都能“传染美股”的年代,却没人怕染病,市场反而蹦迪蹦得更凶。

AI是根本动力,美联储是直接燃料。华尔街自有一套解释:韧性消费者+AI革命+白宫态度转暖=“伟大韧性交易”。人工智能被包装成“打了类固醇的互联网泡沫”——用GQG的话说,这轮上涨看着像20年前的剧本,却比那时还猛。可惜大家讨论市盈率、营收增速、烧钱压力时都仿佛“自动消音”,只剩下“AI无敌”的合唱。

说点不好听的,多头信AI能给充电,靠自家现金流“自我造血”,即使泡沫也能先涨三年。F.L.Putnam的Ellen Hazen还乐观:“盈利加速那段才有说服力”,但盈利和“压路机”的提速一样,真得能碾平一切吗?

美联储降息,曲终人未散。原本是劳动力市场冷了点,想给做个热敷,结果市场把降息当类似“免单券”,股市一下子迎来2025年以来资金最大单周流入。说降息能解千愁,未来还盼着美联储撒四轮钱,开怀畅饮。Manulife的Miskin顺口溜——“增长还不错,美联储又降息,就是天堂。”

有趣的是,股市天堂可能和现实地狱只差一条推特。Nordea的Elmgreen、明尼阿波利斯联储的Kashkari都像劝酒不喝的扫兴鬼,强调“估值无误差空间”、“只要有一点点经济颓势,这热浪就会破洞”。

防御派的声音呢?也在。Wellington的Khurana索性往死里谨慎,信贷仓位持续收缩。罗素2000的空头创近两年新高,避险资金跑向黄金、现金,闷声发大财的“鸵鸟派”默默筑起壕沟。可多数人依旧双手沾满抹不干净的贪婪:FOMO(错过恐惧症)发作得比新冠还普遍。市场上的怀疑本身,成了推高行情的可燃物——越是怀疑,越怕踏空,最后所有人还是一个不少地挤上那个老司机开的火车。

有没有风险?当然有,风险从不缺席,只是有时戴着假面。股价越创新高,歌曲就唱得越大声,但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刻。AI再强,也解不了一切结构性难题,美联储的货币“阀门”开合之间,总有人高位站岗。回想2008年一地鸡毛,或者2000年后互联网泡沫的终章,看多看空都称得上一场概率游戏。

作为旁观者,我总怀疑这场盛宴的灯光是不是亮得太久了。毕竟,历史钟摆从不偏爱任何一方。涨得像神一样快的市场,很容易在转瞬之间还原人性最朴素的两面:贪婪与恐惧。

换句话说,也许现在你身处人群中央、财富堆积如山,但请顺手摸一下门口的安全出口——你懂的,总有那么一天,音乐戛然而止,椅子不够分。这不是黑色预言,只是老生常谈。

问题在于,自己愿意成为下一个勇敢进场的投机者,还是那位提前离席、准备走进夜色的观众?当所有资产都疯狂奔向高点,你会选谁做同桌,谁做对手?风险,总会找到买单的人。历史会不会在我们身上重演?也许,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