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炉上的鸡排 “滋滋” 冒油,四十多岁的摊主手没停过。二十多个人的排队顺序、谁要微辣谁爱焦皮,他闭着眼都能说对。
“快把袋子撑开!不然鸡排要‘越狱’啦”,一句话刚落,排队的人群就笑出了声。这就是最近火出圈的 “鸡排哥”,没剧本,全是真性情。
他的小摊前,队伍能排几十米长,拍他的视频随便就有百万点赞。有网友说得实在:“花十块钱,买了鸡排还听了段相声,值!”
这火不是撞大运。中国消费者协会 2023 年的报告里写着,现在年轻人花钱,越来越看重 “心情爽不爽”。鸡排哥刚好踩对了点。
鸡排炸得形状歪了,他拿起就说 “这个肉更厚,赚着了”;有人等得着急,他马上接话 “下一个就是你,耽误不了吃热乎的”。这些话比糖水还甜,把等待的烦躁都化了。
信阳日报统计过一个数,67% 的人给餐饮差评,不是菜不好吃,是服务让人闹心。鸡排哥这张嘴,刚好把这个坎儿给迈过去了。
他的实在劲儿更动人。炸鸡排这活儿,他干了 26 年,在一所学校门口守了 7 年。每天下午四点半,不管队伍多长,准收摊去学校,给学生的鸡排还便宜一块钱。
学生们跟他亲得很。有孩子说 “他一天没来,我们全班在群里问疯了”。这种实打实的惦记,花钱都买不来。
火了之后他更稳。别人劝他涨价,他摇头 “挣点基本工资就够”;主动戴上口罩讲究卫生,每人限购 5 份,就怕有人买不到。
家里人也来搭把手,老婆管火候,老妈撒调料,一家人围着小摊转,烟火气里全是踏实劲儿。这画面,比任何广告都让人觉得亲切。
这事儿让人想起怀化的理发师晓华。之前她因为 “能听懂顾客话” 爆火,每天剪头发剪到剪刀都发烫,还带火了整条街的生意。
晓华火的时候,整条街被盘活,游客多到拉动当地消费 1.8 亿元。可热度退了,她还是 30 块钱剪一次头,说 “就守着小店干老本行”。
鸡排哥和晓华像一个模子刻的:没团队炒作,不搞虚头巴脑的。流量对他们来说,是好好做事的 “副产品”,不是用来骗钱的工具。
网友评论戳中了人心:“他像小时候巷口的老板,记得你的喜好”。这种熟稔的温暖,连锁大店再有钱也学不来。
城管的做法也暖心。见他摊位挤,主动建议换个宽敞地儿,他立马配合。这哪是管理,分明是互相体谅的人情味。
现在开实体店太难了,你卖鸡排我也卖鸡排,味道都差不多。鸡排哥的走红,给大伙儿指了条明路:真心对人,比啥都管用。
你看那些动辄上万的陪聊服务都有人买,就知道现在人多需要暖心话。鸡排哥花小钱办了大事,一口鸡排一句暖话,把情绪需求都满足了。
他记订单的本事也藏着学问。不是记性多好,是把每个顾客都放心里。这种尊重,比打折送券让人舒服一百倍。
有网友总结得精辟:“买的是鸡排,治愈的是心情”。这话说到了点子上,现在做生意,抓得住人心才算赢。
可热闹总有散的时候。晓华火过之后,街上的人少了,但她还守着小店。鸡排哥的鸡排,等热度退了,还能让人想着吗?
这是所有网红摊主的难题。靠说话好听火起来容易,可要是鸡排不好吃,谁还来第二次?好在鸡排哥炸了 26 年,这手艺就是底气。
有人担心,会不会有一堆人学着他说 “高情商话术”?别逗了,假装的热情就像纸花,风一吹就破。
鸡排摊的烟火还在飘。排队的人里,有人奔着那口酥脆,有人就想听句笑话。这两种心思,都该被好好对待。
城市里就缺这样的小摊。老板们靠手艺吃饭,用真心待人,让买东西不再是冷冰冰的交易,多了份人情味儿。
鸡排哥的火,不光是他自己厉害,更是大家终于明白:做生意别耍小聪明,实实在在对人,才是最划算的买卖。
最后琢磨个事儿:要是 “高情商” 成了套路,老板们照着剧本说话,下次路过鸡排摊,你还愿意排那几十米的队吗?
#鸡排哥因高情商发言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