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夫根尼·普里戈任逝世两周年之际,圣彼得堡的《丰坦卡报》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讲述者——年迈的维奥莱塔·普里戈日娜女士。她首次公开披露了对那场震惊世界兵变的看法,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超越官方叙事的人情味。
这位母亲的核心观点坚定而清晰。她坚称儿子内心深处并无谋取最高权力或颠覆体制的野心,那场所谓的“正义行军”实则是在错估形势与被逼入绝境后的无奈之举。
她认为,儿子的目标仅是清除他眼中腐败的军事高层,并非针对国家元首。在她的回忆里,兵变是个人恩义、集体背叛与权力博弈交织的悲剧,而非单纯的叛乱。
这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事件背后的深层矛盾,以及忠诚与背叛之间那模糊而致命的边界。她的告白,无疑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复杂的人性注脚,让人唏嘘不已。
普京总统曾以极高的姿态,称颂“母亲的崇高”。他亲自调度专机,将身患重病的维奥莱塔女士从海外接回,使其得以重获新生,这份个人恩情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她因此对普京怀有深厚感激,并始终不相信外界关于普京“复仇”的说法。在她的认知里,儿子对普京的忠诚从未动摇,兵变并非针对最高领导人,而是另有所指。
然而,与普京对“母亲”的特殊关照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瓦格纳部队所遭受的集体亏欠。在被称为“绞肉机”的巴赫穆特战场上,瓦格纳部队付出数以万计的生命代价。
这些牺牲未能换来应有的抚恤保障,导致众多士兵家庭陷入困顿,甚至赤贫。普里戈任将这些士兵视为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待遇与母亲得到的“神圣”关怀形成强烈对比。
这种巨大的情感落差,构成了普里戈任心中最深刻的背叛感。他认为,国家机器对待这些为国捐躯的战士,远不如最高领导人对待一位母亲那般温情与公正。
兄弟情谊,怎敌一句“并入国资”?
瓦格纳与俄罗斯军方之间,曾存在一种基于战功换取资源和自主权的非正式契约。然而,这份契约因前线弹药短缺、高层掣肘以及最终的“削藩令”而彻底破裂。
瓦格纳部队在俄乌冲突中最为血腥的巴赫穆特战役中浴血奋战,以惊人的伤亡率夺取了战略要地。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本应获得相应的支持与尊重。
但普里戈任多次公开指责国防部,尤其是在巴赫穆特前线,弹药供应被削减,导致瓦格纳士兵日均死伤惨重。他甚至在士兵遗体旁怒斥军方高层“用金盘子吃饭”。
他指责其腐败与无能,言辞激烈,字字泣血。那份绝望与愤怒,至今仍回荡在许多人的耳边。
2023年6月,国防部颁布一项强制性指令,要求所有非正规军事力量在限定日期前并入国家体系。这一举措对瓦格纳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
它不仅威胁到瓦格纳的军事独立性,更触及了其在非洲采矿等核心经济利益。普里戈任认为,这是军方高层试图彻底瓦解瓦格纳的阴谋。
普京公开表态支持国防部的收编政策,彻底切断了普里戈任寻求高层干预的最后希望。这让普里戈任感到被背叛且走投无路,认为自己和瓦格纳的生存空间被彻底挤压。
母亲明确表示,普里戈任的行动并非旨在篡夺政权,而是试图以极端方式“清君侧”。他希望清除眼中腐败无能的绍伊古和格拉西莫夫等军事领导层,以挽救俄罗斯的战争努力。
豪赌莫斯科,谁是棋盘上的“错估”?
普里戈任的“正义游行”是一场基于错误情报和对自身号召力过度自信的豪赌。他低估了国家机器的强大韧性,也未能获得预期的广泛民众支持,最终注定失败。
在兵变前夕,维奥莱塔女士曾语重心长地劝诫儿子。她指出,网络上的声援难以转化为街头实际的支持,那些在网上高呼支持的人,并不会真的追随他上街。
然而,普里戈任却深陷于旁人编织的“民众支持”假象之中。他坚信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追随他的队伍,对自己的号召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瓦格纳车队向莫斯科进发途中,并未获得预想中的大规模民众响应。俄军主力部队也未倒戈,甚至一些被广为流传的“支持场景”事后被指为刻意安排,并非真实民意体现。
克里姆林宫迅速将事件定性为对国家权威的挑战,通过官方声明在政治上孤立了普里戈任。普京的电视讲话,明确了事件的性质,消除了可能的模糊空间。
同时,在军事部署上,克宫展现出克制与策略。主要采取空中监控而非地面强攻,避免了大规模内部冲突。通过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斡旋,为普里戈任提供了体面退场的阶梯。
瓦格纳部队在距离莫斯科不足200公里的地方停止了进军。母亲认为此举是为了避免俄罗斯内部进一步的流血冲突,而非妥协于外部压力,这是儿子为国家做出的最后牺牲。
生命作注,终迎迟来的“改革”?
兵变平息数周后,普里戈任及其瓦格纳高层在私人飞机坠毁事故中全部遇难。这一突发事件终结了他的生命,随后其庞大的商业帝国也被迅速查封。
普里戈任的生命虽以悲剧告终,但他用生命揭示的军队腐败和低效问题,却在事后以一种讽刺的方式,成为普京新任期内军事改革的核心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实现了他当年“清君侧”的诉求。
在2024年5月新一届任期启动后,普京对国防系统进行了重大改组。其中就包括将曾与普里戈任公开交恶的绍伊古,从国防部长要职调任至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权力的国家安全会议秘书职位。
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腐行动席卷俄军高层,多名高级将领因贪腐被捕。新任国防部长安德烈·别洛乌索夫明确以“反腐败”为使命,旨在提升国防开支效率。
他的目标是削减冗余采购,并加大对军事科技的投入,以解决军队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问题。这些改革措施,无疑触及了普里戈任当年抨击的核心痛点。
这些改革措施迅速带来实效,前线士兵获得了更优质的装备。无人机等关键军事物资供应显著增加,间接回应了普里戈任当年对军方腐败和无能的控诉,战场形势也因此得到改善。
尽管普里戈任已逝,其兵谏促成的部分改革得以实施。瓦格纳的部分力量也融入俄军,继续在前线发挥作用,这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注脚。
笔者以为
普里戈任事件是个人恩怨、战场困境与国家权力之间复杂交织的悲剧。维奥莱塔的讲述,为这场历史事件增添了人性的注脚,让我们得以窥见事件背后更深层的情感与动机。
它不仅揭示了私人军事力量在国家体系中的工具性困境。当工具试图拥有自主意志,并挑战既有权力结构时,便触碰了权力最敏感的神经,注定会遭遇强烈的反噬。
这起事件更凸显了国家机器对绝对控制权的捍卫不容挑战,即便曾受扶持的“自己人”也不例外。任何试图凌驾于国家意志之上的力量,都将面临被彻底清除的命运。
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正义游行”,究竟是忠诚的悲鸣,还是权力博弈下注定失败的尝试?普里戈任的母亲试图书写的人性注脚,又将如何被历史铭记,并引发后人怎样的深思?